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AI如何重塑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格局?周小川、肖远企深度解析

时间:2025-10-23 19:06:00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杨志锦
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

‘我当年做银行柜员时,解决客户问题常需请教同事,耗时一两小时是常事。如今借助AI,柜员能更高效地响应客户需求。’10月2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2025外滩年会上,以自身经历切入AI对金融服务的变革。

肖远企指出,当前银行柜台业务的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客户深度参与服务流程,AI不仅优化了客户体验,更成为柜员解决问题的‘智能助手’。这一转变背后,是AI技术对金融行业效率的全方位重塑。

AI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市场已现‘唇形交易’

在‘金融领域的AI治理与国际合作’圆桌讨论中,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记者会开场白为例,揭示AI对金融市场的隐性渗透。今年,鲍威尔的开场语(如‘Good afternoon’或‘Hello everyone’)被市场视为货币政策风向标,甚至引发华尔街机构部署AI系统实时分析其唇形——当捕捉到‘g’音(舌尖抵住上颚)时,系统自动触发国债期货空头头寸,因‘Good afternoon’常预示鹰派言论;若识别到‘h’音(嘴角拉伸),则加仓风险资产,因‘Hello everyone’可能传递鸽派信号。

‘这种基于AI的‘唇形交易’现象,本质是市场对政策信号的极端敏感化。’周小川分析称,AI虽能提升数据收集与模式识别的效率,但货币政策作为慢变量,其调整周期远长于技术响应速度,‘IT与AI或许能更精准判断形势,但对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仍需长期观察。’

AI预警金融风险:从‘明斯基时刻’到黑箱挑战

周小川进一步指出,AI在金融风险预警中具有潜力,但落地应用仍存距离。他以‘明斯基时刻’(经济繁荣后因过度乐观和债务高企导致资产价值突然崩溃的转折点)为例,强调金融不稳定风险常爆发于短期,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硅谷银行倒闭事件。‘若能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数据、金融机构健康性变化,或许能预知风险爆发时点,但目前AI处理非结构性数据(如社会情绪)的能力仍有限。’

从监管角度,周小川提醒,AI模型的黑箱特性可能带来透明度问题。‘监管希望金融机构提供可解释的模型,但机器学习必然导致结果难以追溯。此外,若AI过度依赖短期高频数据,可能与宏观调控所需的长期稳定性要求冲突。’

AI在金融行业的三大应用与四类风险

肖远企总结,A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

  • 中后台运营智能化:覆盖数据收集、加工、客户评估等环节;
  • 客户交流优化:通过AI实现营销、维护与问题解答的个性化;
  • 金融产品创新:降低机构运营成本,同时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与此同时,AI应用也带来四类增量风险:

  • 模型稳定性风险:业务高度依赖模型,其可靠性至关重要;
  • 数据治理风险:涉及数据来源选择、质量把控与事后监测;
  • 集中度风险:行业可能过度依赖少数技术提供商,导致市场集中;
  • 决策趋同风险:标准化模型与数据可能导致行业决策同质化,引发‘共振’效应。

本次年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主题为‘拥抱变局:新秩序·新科技’,聚焦AI等技术变革对金融体系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