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彩电大王”长虹,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长虹曾是中国制造质量与创新能力的典范。如今,它已超越传统家电制造商的定位,蜕变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多元化产业集团。
2024年,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川长虹”)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家电行业仅有的四家千亿企业之一。进入2025年,公司盈利水平再创新高,上半年净利润已超越三年前全年水平。除了家电业务外,长虹旗下多家子公司还涉足制冷电器压缩机、ICT综合服务、特种设备等领域,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到智能终端、再到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全链条布局。
AI驱动:长虹跃迁的核心引擎
驱动这家千亿公司加速发展的关键,正是AI技术。与传统制造业依赖设备投入和规模扩张不同,长虹的核心驱动力在于算法与数据,构建了贯穿生产、管理与创新的智能化生态。在长虹的实践中,AI并非追求模型参数的炫技或PPT上的概念包装,而是扎根于车间、工厂和运营的现实变革。

长虹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 “AI + 制造”:重塑生产力与效率
走进四川绵阳的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传统工厂人声鼎沸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400余套智能设备构建的自动化网络,AGV小车精准配送物料,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完成装配,工厂运转如精密交响乐般有序。
在长虹的多个工厂中,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以长虹智慧显示工厂为例,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100%,物流自动化率高达95%,人效提升65%,订单交付周期从49天压缩至11天,库存成本节省近1亿元。这些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一场由AI主导的生产力革命。
长虹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底座,将AI算法深度融入生产流程。通过“设备联网—数据贯通—AI智能”的路径,公司在检测精度、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维度实现指数级提升。针对检测、焊接、取件等重复劳动密集型工序,长虹实现了从人工经验判断到智能精准决策的转变。
以质量检测为例,长虹精密生产车间内,AI加持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AOI)替代了人工检测,时间降低23%。更令人瞩目的是,长虹华丰科技的精密连接器车间应用了5G+AI视觉检测设备,准确率高达99.9%,人均生产效率飙升近三倍,并荣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
目前,AI技术已深度融入长虹的AI检验辅助产品设计、智能排产(APS)、AI+质检、物流机器人、工艺参数智能控制、数字培训师等六大制造场景,覆盖整机加工、成型注塑、物料配套、产品质检、生产流程管控等全生产环节。
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痛点在于局部数字化止步不前,自动化虽能解决单点效率,但无法打通全链条数据壁垒。长虹则走出了系统智能化的路径,让AI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的统一语言,从效率竞争迈向决策竞争,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行业首条“5G+工业互联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智能终端生产线,2025年入选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AI + 运营”:驱动企业管理变革
如果说智能工厂是长虹转型的“面子”,那么运营体系的智能化升级则是“里子”。大型企业运营管理中,部门间沟通壁垒导致数据孤岛,信息核实和传达耗时数天,决策效率低下。长虹的智能化变革,将关键一“刀”砍向了数据壁垒。
几年前,长虹以“1+4+6+N”数据要素总体规划为指引,打造了覆盖22个制造基地、65个工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了跨区域、跨行业的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了从“采集—存储—分析—应用”的全链路数据处理能力,让数据从沉睡资产变为实时生产力。
依托这一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长虹推出了“1+3+N”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从设备上云到生产决策智能化的全链条服务。通过以销定产的数据驱动模式,长虹已将企业库存周转率提升30%,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
为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长虹构建了完整的AI中台体系,通过数据加工、知识库服务、智能体应用开发框架等核心模块,支撑多个AI应用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业务场景的落地。这些应用已成为企业运营的数字神经,支撑着从战略决策到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
通过共性能力输出、业务赋能等方式,长虹AI中台向上服务集团多样化AI应用场景,向下调度Deepseek等私域大模型资源,为长虹AI生态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长虹自建的可信数据空间安全管控体系,也为AI生态链中的数据安全提供了充分保障。
例如,长虹打造的虹犀智能应用已在OA系统上全面部署,覆盖智能办公、智能经营、智慧供应链和智慧财务等多个领域,形成包括智能问答、智能问数、文档生成和风险预测等一体化解决方案。过去需要几天完成的经营分析,现在几分钟就能得到结果。

长虹自研AI工业视觉检测系统,获得国家智能技术最高奖并广泛应用于长虹各智能制造工厂
制造业数字化的难点不在于算法或设备,而在于组织结构与流程的重构。长虹的AI中台实质上承担了大脑的角色,将分散的业务节点重新连接起来,实现跨业务单元的智能决策闭环,也让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数据掌握主动权的,不再是最高层级的人,而是最懂业务逻辑和数据的人。这种由AI驱动的组织迁移,或许是长虹真正的竞争壁垒所在。
“AI + 产品”:从生产工具到创造价值
真正具备创新底色的企业不仅能用好AI,更要造好AI。长虹“AI+”战略的深层意图在于,让AI不仅优化企业如何生产,更重新定义生产什么。
以彩电起家的长虹,早在2023年就发布了全球首个智慧家电AI平台——长虹云帆,并推出全球首台AI TV长虹Q10T MAX,还是最早一批在电视产品中接入DeepSeek的厂商。例如,这台长虹AI TV支持深度思考与快速响应,挖掘出了新的使用场景,也为电视赋予了更有趣的交互体验。
以电视为起点,长虹“知你所想、懂你情绪”的AI家电产品生态矩阵已逐步壮大。除AI空调、AI冰箱、AI洗衣机等常规家电外,长虹还切入机器人赛道,开始研制AI儿童陪伴型机器人,为孩子提供知识教育、情感陪伴、心理安抚等功能,让科技产品也能传递温暖的人文关怀。
长虹的AI产品逻辑立足中国家庭实际需求,从场景出发,实现智能终端的再造。不同于云侧AI的算力依赖,端侧AI受限于设备体积和功耗,影响实时性。为此,长虹爱联自研了AI推理模组,为智能设备植入“超强大脑”,最大计算能力可达20TOPS INT8,覆盖多个使用场景。以汽车场景为例,涉及驾驶安全数据无须上传到云端,在本地就可以进行实时信号处理,显著提高应对紧急路况的响应速度。
在高端装备国产化方面,长虹也展现了技术担当。今年1月,长虹电源自主研制的电池系统上车我国CR450动车组样车。这项突破性技术融合了先进的AI算法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可实现对电池系统历史数据的存储、运算、解析、可视化信息输出,更好地进行蓄电池健康管理以及故障预测,从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从“AI+制造”“AI+运营”到“AI+产品”,长虹“AI+战略”构建了从核心技术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价值链。在基础层,自主掌控AI芯片、算法等关键技术;在平台层,打造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在应用层,推出一系列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实现从生产工具化向价值创造的转型。对长虹而言,AI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融入肌理的生产力底座。
制造业未来的竞争,不再取决于产线长度,而是取决于算法精度、数据质量与决策效率。67年的制造底蕴,让长虹拥有深厚的工业基因,而如今,这种基因正被AI重新激活,也重塑了自身的核心能力体系。长虹用AI改造传统制造的神经系统,让企业具备了动态进化的能力,这或许也正是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迈向智能优势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