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20日讯(编辑 宋子乔) 在全球科技创业的浪潮中,一家成立仅三年的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凭借明星创始人、快速迭代的产品和资本加持,以390亿美元的投后估值登顶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榜首。其发展轨迹堪称“硅谷速度”的典范,更因创始人Brett Adcock被媒体冠以“下一个马斯克”的称号而备受关注。
C轮融资超10亿美元,硅谷巨头集体押注
当地时间9月16日,Figure在官网宣布完成C轮融资,筹集资金超10亿美元,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一举超越特斯拉Optimus等竞争对手,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 Technology Ventures、赛富时、T-Mobile Ventures、高通创投等科技与资本巨头参投。其中,英伟达、英特尔等机构此前已多次参与Figure的融资。

三年估值飙升14倍,全栈技术路线成核心壁垒
Figure的崛起始于2022年1月,公司以“研发自主通用人形机器人”为目标,在硅谷扎根。2023年5月,其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库卡机器人前CEO Till Reuter等跟投;同年7月,英特尔资本等追加900万美元A+轮投资。2024年2月,Figure完成约6.75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跃升至26亿美元,贝索斯、微软、英伟达、亚马逊等巨头纷纷入局。
短短一年半内,Figure估值增长约14倍。其成功密码在于“超绝行动力”与“全栈式技术路线”:成立不到12个月,团队便自主设计出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2023年3月,首款产品Figure 01面世,可完成搬箱子、煮咖啡等任务;2024年8月,续航与计算能力更强的Figure 02上线;2025年2月,公司终止与OpenAI合作,转而自主研发端到端AI模型Helix。
Helix模型: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革命”
Helix是首款能对机器人上半身(头部、躯干、手腕、手指)进行高频率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它通过将视觉语言模型的语义知识直接转化为动作,克服了传统机器人需为每个动作单独训练的痛点。例如,2025年2月,Figure演示了两个机器人“共脑合作”,由AI同时操控;3月,Figure 02以每小时2.68英里的速度模拟人类自然步态行走,速度较前代提升近七倍;5月,第三代产品Figure 03问世,被CEO称为“最先进的硬件系统”;6月,机器人学会在物流产线分拣包裹;7-8月,其展示家政能力,包括叠衣服、取放衣物;9月3日,机器人可精准将碗碟放入洗碗机,误差容忍度仅厘米级。
国泰海通研报指出,Figure机器人折叠衣物任务的突破,标志着其从工业场景向家庭场景渗透,未来有望围绕清洁、护理等日常服务需求拓展能力边界。
创始人Brett Adcock:从eVTOL到人形机器人的连续创业者
Figure的创始人兼CEO布雷特·阿德科克(Brett Adcock)现年39岁,拥有近20年前沿科技创业经验。他曾创立eVTOL公司Archer Aviation(2020年上市),并创立在线人才市场Vettery(后被德科集团以1.1亿美元收购)。在Figure项目中,Adcock首轮投入1000万美元,A轮追加2000万美元,并表示未来可能投入超1亿美元。

其“倾家荡产式”投资风格与远大目标,让《福布斯》、TechCrunch等媒体将他称为“下一个马斯克”。2023年9月,在《My First Million》节目中,主持人Sam Parr甚至在视频封面标注其为“埃隆·马斯克2.0”,并预测其10年内将成为霍德华·休斯、马斯克级别的人物。
量产与商业化:从B端到C端的生态布局
目前,Figure正加速推进机器人量产与B端应用。2025年3月15日,公司宣布建设BotQ量产工厂,首条产线年产能1.2万台,未来四年将扩展至年产10万台机器人或300万个执行器。在商业合作方面,Figure已与宝马汽车达成协议,在南卡罗来纳州工厂引入人形机器人进行汽车产线测试;同时,与C轮投资方Brookfield合作开发Helix预训练数据集。
行业淘汰赛加速:全栈能力成关键门槛
尽管Figure领跑全球,但创始人Adcock曾公开提及中国同行宇树科技的竞争压力。他指出,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的优势,将使其成为未来全球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并预测“最终只有少数团队能成功”。
中金公司研报认为,未来仅有具备全栈能力的机器人企业能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大模型是破解传统机器人控制瓶颈、迈向通用智能的关键路径。当前,谷歌、OpenAI、Meta、英伟达等科技大厂,以及华为、百度、科大讯飞等国内企业均在布局机器人“大脑”,而Figure等头部创企通过自研基础大模型,正加速行业淘汰赛。华泰证券进一步指出,不具备AI能力的本体厂或被挤压生存空间,2025年下半年市场将更关注有头部主机厂订单的供应链、机器人业务布局变化大的个股及新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