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合成生物学规模化落地:机遇、挑战与破局之道

时间:2025-09-21 21:01:02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9月21日讯(记者 史士云)近年来,合成生物学作为以“建构”为核心的新型交叉技术学科,正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从基因编辑到细胞工厂,这项技术被寄予厚望,但实验室成果向市场应用的转化过程中,仍存在多重现实挑战。

商业化成本高企:资金投入与无形资产双重压力

“当前,成本较高仍是制约合成生物学商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始所长马延和在“好望角科学沙龙”上指出,技术研发需覆盖知识产权、实验设备、原材料及生产设施等全链条投入,尤其是专利布局与工艺优化成本,让多数初创企业望而却步。

市场准入与标准缺失:行业规范化亟待完善

马延和进一步强调,即便技术成功转化为产品,仍需面对全新的市场准入评估流程。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合成生物学产品的评估体系尚不成熟,行业标准制定亦缺乏统一框架。政策层面,部分国家的监管政策仍存在模糊地带,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

应用领域广泛:未来60%产品或由生物合成制造

尽管挑战重重,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已渗透至医疗健康、化工、能源、材料、食品消费、美妆护肤及农业等细分领域。据《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 2024》预测,未来60%的产品可通过生物合成技术生产,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超170亿美元增至2028年的近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7%。


降本路径:原料、工艺与产品适配三管齐下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邢建民提出,降低成本需从三方面突破:其一,采用低成本、广来源的原料,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优化生产稳定性;其二,结合实际需求优化分离纯化工艺,实现技术系统性落地;其三,明确产品规格与纯度标准,以适配开发目标与实际应用场景。

工程化转化:多方协同突破“鸿沟”

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付小龙认为,推动规模化应用需聚焦两大方向:一是优化技术路线,加速成熟技术的商业化;二是突破“工程化鸿沟”,这需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与行业协作共同发力。例如,通过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共享实验设备等方式,降低企业前期投入。

资本市场:从狂热到理性,盈利与闭环成核心指标

合成生物学在资本市场一度表现活跃。一级市场投资自2015年加速,2021年达156笔交易,呈现“投早投小”特征。华昊中天登陆港股,华恒生物筹划港股上市,均彰显资本热情。然而,自2022年起,投融资数量减少,机构更倾向长期增长潜力企业。

“现阶段,企业能否盈利、构建完整商业闭环,是投资机构最看重的指标。”绿色康成联合创始人陈家琦表示。融资后,企业面临自建工厂与委托代工的抉择:前者需大量固定资产投入,但能保护知识产权并满足生产资质要求;后者可快速形成商业闭环,却可能牺牲技术验证能力。

初创企业破局:产业合作与风险共担

绿色康成最终选择自建百吨级示范工厂以实现初期营收,但从长期看,大规模建厂仍面临资金与资源配置挑战。陈家琦指出:“寻求产业方合作时,需重点考量合作理念——是否愿意共同承担早期风险并共享收益,这是初创企业生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