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1月12日讯(记者 徐赐豪)“帮我选一款适合猫狗双全家庭的猫砂盆”,当消费者在淘宝搜索框输入这样模糊的场景化需求,系统10秒内便生成了附带购买建议的完整攻略。
这一幕并非科幻场景,而是今年“双11”电商战场的日常。作为首个“AI全面落地”的购物节,人工智能已从幕后工具走到台前,全面渗透平台运营、商家经营与消费决策的每一个环节。
《科创板日报》记者多方调研发现,拼多多、淘宝天猫、京东等头部平台纷纷加码AI布局,各类商家则借AI实现降本增效,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也随之迭代。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效率革命不仅改变了商家的经营模式,重塑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引发了关于流量逻辑、信息公平与商业伦理的深层思考。
AI全面渗透双11
农产品品牌西域美农创始人李春望的日常工作已离不开AI。他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他每天都会与加强版ChatGPT讨论经营问题,“就像聘请了一位全能顾问”。在他的公司,AI已渗透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包装设计、文案创作、客服回复等各个环节,成为企业运营的“基础设施”。
深圳跨境卖家徐小永则亲历了AI对人力成本的优化。他主要通过TikTok向欧美销售健身器材,过去一支编拍剪团队最少需要4人,使用AI工具后,两人即可完成同等工作量。“省下来的人力成本全部投入AI研发”,徐小永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AI还为他提供数据选品和广告分析支持。
纳艾森家具旗舰店负责人彭怀安对AI的数据分析能力感触颇深。“过去整理经营数据要花费大量时间,很容易分身乏术”,使用“大促AI助理”后,AI可基于支付金额、买家数、退款金额等数据一站式解决运营问题。更让他惊喜的是,AI能精准分析主力品数据波动原因,“比如告诉我某款产品环比下降36.6%的具体因素,不用再挨个商品排查”,极大提升了决策效率。
平台端的AI竞赛早已硝烟弥漫。淘宝天猫在10月的发布会上明确将本届双11定位为“AI落地元年”,一口气推出AI万能搜、AI帮我挑、AI试衣等六款核心应用。其中新增的“AI万能搜”功能改变了传统搜索模式,用户无需精准输入商品名称,只需描述场景需求——“带足弓支撑的安全鞋品牌”“敏感肌专用纯棉T恤”,系统便能精准匹配商品。试点数据显示,该功能的发券转化率较传统方式提升15%。
京东则将AI渗透到更广泛的业务场景。据京东“11·11惊喜开放日”披露,其推出的京小智、京点点等智能工具已免费开放大模型客服,大幅缩短消费者等候时间;超50款专业AI工具覆盖商家经营全链路,数字人直播服务超4万家品牌商,累计带动GMV超23亿元。核心的JoyAI大模型在超1800个场景中应用,双11期间调用量较“6·18”增长3.2倍,成为内部提效的关键动力。
对外一直很少发声的拼多多也在加速布局。《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拼多多正构建以“下单转化+消费体验”为核心的电商智能导购体系,AI内容将覆盖“种草”等关键环节。此前,其已将AI评论总结功能全面嵌入商品详情页,自动提炼用户评价中的核心卖点与使用反馈,帮助消费者快速决策。
快手电商则实现了AI对商家经营的全链路覆盖,从视频生产、账号运营到售后助手、分销推广,AI工具已成为商家的“标配”。
AI电商新考题
在电商生态之外,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也悄然入局,上线“商品卡”功能,当用户询问“补水面膜怎么选”时,AI不仅从成分、功效等维度给出专业建议,还直接附上抖音商城的购买链接,实现“咨询-下单”的无缝衔接。
《科创板日报》记者测试了DeepSeek、Kimi、元宝、文小言、通义千问等多款应用,其中,Kim的回复中也出现了淘宝的链接。
“AI搜索的上线,标志着电商平台的核心价值发生转移”,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传统的竞价排名和流量采买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平台竞争力不再取决于流量控制能力,而是能否通过AI更高效地匹配供需,创造增量价值。
在他看来,AI驱动的“智能体购物”正从半自主向全自主演进,这将极大削弱传统电商的广告收益——当AI取代人浏览商品网页时,无人关注的页面广告价值量将逐渐降低。
“通过搜如几个自己所需要的关键词,然后根据AI搜索推荐的优势就能下单,还挺方便。”经常网购郭女士趁着“双11”,通过豆包下单了几款商品。“比起自己在电商平台上盲选,通过大模型搜集整理商品信息,感觉更省心。”
目前网上提供所谓“AI搜索词优化”服务的商家越来越多,声称花费数千元,即可将某个商品作为关键词植入智能体的回答中,而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在大模型应用中的购物决策会更容易受到干扰。
一网络推广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AI收录其实跟搜索引擎抓取的机制差不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但这场效率革命也伴随着新的挑战。AI基于用户偏好的精准推荐,是否会强化“信息茧房”?更隐蔽的“大数据杀熟”是否会随之而来?
田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AI的个性化推荐确实可能收窄用户的信息视野,形成“信息茧房”。但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小红书等平台已在算法中加入“兴趣探索”机制,主动按比例推荐用户不常关注的内容,通过引入随机性保障信息多样性,避免“马太效应”。
他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平台的价值取向——是将“用户沉浸时长”作为核心指标,还是以“满足真实需求与拓展认知”为目标,这本质上是平台价值观与商业模式的抉择。
更值得警惕的是AI可能带来的差异化服务风险。田丰指出,AI的深度推理能力让“杀熟”模式从“老用户比新用户贵”的简单形式,演进为更隐蔽的“动态差异化定价”和“权益差异化配置”。AI可综合分析用户的价格敏感度、消费能力、决策模式甚至实时情绪,实现“千人千价”“千人千权”,比如差异化发放优惠券、配置商品权益等,这种隐蔽性让消费者难以察觉,也增加了监管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