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9.8%、16.3%。随着具身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灵巧手作为机器人实现精细化操作、迈向通用化的核心部件,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然而,近日有报道称,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因手部设计遭遇技术瓶颈,量产计划受到影响。这一事件再次引发行业对灵巧手技术发展现状的关注。
“不光是特斯拉,整个领域都是这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科硅纪(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王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灵巧手行业仍处于“能动”的1.0阶段,距离“能用、好用、持久用”的2.0阶段仍有巨大鸿沟。

王鹏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人形机器人“困于手”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中科硅纪孵化自具身智能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Casia Hand团队,十多年来专注于机器人上肢灵巧操作能力的突破。
王鹏将当前行业状态定义为“1.0阶段”。在此阶段,灵巧手主要用于教育科研、验证性场景,尚未与实用化场景结合,或具备长期服役能力。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灵巧手公司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仍停留在1.0阶段,主要客户为高校、研究所或用于概念验证。
特斯拉在灵巧手上遇到的瓶颈,是行业客观存在的难题。但王鹏认为,特斯拉并非落后,也没有放弃,“只是第一代、第二代灵巧手没必要量产,其应会推进第三代”。特斯拉瞄准的是“2.0阶段”,即真正的工业场景。而从“能动”到“能用、好用、持久用”的巨大鸿沟,也是特斯拉当前面临的困境核心所在。
根据王鹏的介绍,从1.0阶段到2.0阶段的鸿沟主要体现在两大“均衡难题”上:
在业内看来,机器人的核心能力分为三大部分:移动能力、感知交互能力与操作能力。其中,以灵巧手为核心载体的“操作能力”是最难攻克的一环。
王鹏表示,操作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在新一轮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浪潮中,灵巧手的地位十分重要。王鹏强调:“在近年的具身机器人浪潮中,灵巧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核心器件,也是整个机器人部件中最难的部分。”对于成本,王鹏透露,在当前仍处于研发和样机验证的阶段,一只高性能的灵巧手售价不菲,导致其在样机成本中占比较高。但展望未来大规模量产的场景,行业内已经形成一个普遍共识:“公认的说法是,灵巧手在人形机器人整体(成本)占比可能在15%到20%的范围。”
目前,灵巧手有两大主流技术路线:刚性驱动与柔性驱动(也被称为“绳驱”或“腱绳驱动”)。
刚性驱动的传动机制是“硬碰硬”的。王鹏介绍:“它的驱动是通过推杆、齿轮或者通过蜗轮蜗杆等刚性接触的传动物件直接驱动,就像手表里面的齿轮,直接把电机的传动,通过刚性的传动部件驱动关节转动。”这种路线的优势在于设计相对直接,构型简单,对很多新进入该赛道的公司或者纯粹面向科研演示的项目而言,是能快速拿出成果的优选方案。

图片来源:中科硅纪微信公众号
而柔性驱动,则是仿生学方案。王鹏解释道:“人手背隆起的部分叫做肌腱。肌腱本质上就是绳,类似于用绳拉动手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手部,便采用了这种典型的腱绳驱动方式。
柔性驱动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带来的“柔顺性”。这种柔顺性并非简单的柔软,而是一种灵巧手在与外界物体接触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吸收冲击、实现混合控制的能力。王鹏认为,这种能力对于灵巧手的实用化至关重要:“绳驱可以理解成从本质上解决实用化的重要路线。(这种特性)决定了灵巧手真正在去做一些实用化作业时,有更好的寿命,能更好地均衡负载和使用之间的矛盾。”
当然,更高的性能也意味着更高的技术门槛。柔性驱动无论是在结构设计、材料科学(如腱绳的选择与寿命),还是在复杂的控制算法上,难度都显著高于刚性驱动。
此外,王鹏也提到了第三种路线——混合驱动,即在一只灵巧手中同时采用刚性和柔性两种方式,取长补短。“把腱绳驱动和刚性驱动的一些特点优势,充分地给发挥出来,利用起来。”
近年来,随着具身智能浪潮的兴起,中国灵巧手产业异军突起,展现了较高的活力。王鹏表示,中国灵巧手产业有着难以复制的多重优势。

图片来源:中科硅纪微信公众号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王鹏认为:
王鹏表示,国内灵巧手产业凭借供应链、场景、AI算法优势,已在全球赛道占据重要位置,但要从1.0阶段迈向2.0阶段,还需突破实用化瓶颈。未来,随着系列化产品落地、软硬件生态完善,灵巧手有望真正走进工业、服务等领域,成为机器人产业新的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