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成都下水道

近日,涉及抗过敏、降糖及肿瘤治疗的多款知名进口药即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与去年集采后网民的普遍支持不同,此次舆论中失望与担忧情绪明显上升。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我国药品集采政策对原研药市场的深远影响。
根据行业预测,即将启动的第十一批国家药品集采中,原研药可能再次面临被排除在外的风险。回顾2024年12月12日第十批集采申报会,所有原研药品种均未中标,这一结果被业内称为'灵魂谈判'的直接后果。跨国药企代表坦言:'无法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标,退出中国市场实属无奈之举。'
从政策设计初衷来看,集采制度通过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降低虚高价格,确实为医保基金节省了大量支出。数据显示,前十批集采累计节约医保资金超过4000亿元,使更多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基本治疗。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医保目录中部分中成药价格居高不下,其临床价值与定价合理性引发专业人士质疑。
值得肯定的是,集采规则正在持续优化:
然而,价格竞争带来的质量隐忧不容忽视。已退博的医疗大V@章蓉娅医生 曾分享典型案例:某偏远地区医院引进与顶级三甲医院成分、剂量完全相同的仿制药,但治疗效果截然不同。最终发现,只有使用原研药才能达到预期疗效。这个案例生动揭示了原研药与仿制药之间存在的质量鸿沟。
对于'仿制药能否完全替代原研药'的核心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昊明确表示否定。他指出:'通过一致性评价只是市场准入的最低标准(60分),而原研药企业通常执行90分甚至100分的内控标准。'美国FDA规定的仿制药替代原研药需满足五个一致性条件(GMP生产、药学等效、生物等效、临床等效、说明书适当),而我国目前仅实现生物等效评价,部分药品甚至未完全达标。
专家建议建立多元化购药渠道:指定部分医院作为原研药保障单位,维持一定库存量,将用药选择权真正交还给患者。这种'双轨制'供应模式,既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又满足特殊治疗需要。
当前,我国药品集采已进入'保质量、保供应'的新阶段。在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后,如何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用药选择机制,成为政策制定者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温馨提示:若使用仿制药疗效不佳,患者可通过正规网络平台或港澳途径购买原研药。附1200+种原研药目录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