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2025古装剧打戏复兴:卷打戏能否成为行业破局关键?

时间:2025-10-27 14:26:55 来源:娱乐硬糖 作者:娱乐硬糖

作者|顾 韩

编辑|李春晖

“内娱打戏完了”的论调曾甚嚣尘上,但2025年的影视市场正用实际行动打破这一预言。从电影《捕风追影》的票房奇迹,到古装剧领域掀起的特效打戏革命,一场关于动作美学的行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特效打戏成新战场:从仙侠到武侠的全领域革新

当剧集市场卷完电影质感、服化道细节后,2025年终于轮到特效打戏成为竞争焦点。仙侠剧领域呈现井喷式创新:《白月梵星》的冰系法术设计、《凡人修仙传》的飞行轨迹算法、《仙台有树》的兵器碰撞物理模拟,均展现出技术赋能下的动作美学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跨界融合趋势:都市奇幻剧《异人之下2》将传统武术与异能战斗结合,郑晓龙操刀的《藏海传》在盗墓题材中融入武侠元素,而《一笑随歌》凭借“女将军101”概念打造出独特的动作喜剧风格。这些创新尝试证明,打戏革新正在突破类型边界。

三大男主剧引爆话题:动漫化打戏的得与失

当前市场最瞩目的当属《暗河传》《水龙吟》《天地剑心》三部大男主剧的同台竞技。这三部作品不约而同采用动漫游戏化的动作设计:龚俊在《暗河传》中展现的“剑气化形”、罗云熙《水龙吟》里的水墨风武打、成毅《天地剑心》中的符咒战斗系统,均引发观众热议。



剧方营销策略呈现明显套路化特征:从“不用替身的真打戏”到“空中一字马”的局部特写,从“转圈留头不崩图”的表情管理到“建模脸与动漫式打戏”的跨次元对比,宣传话术精准击中观众痛点。这种变化折射出行业对打戏价值的重新认知——在短视频时代,精彩打戏片段具备独立传播的二次创作价值。

技术迭代背后的行业困境:流量生态与动作片断代

回顾剧集打戏发展史,80年代邵氏风格的硬桥硬马、90年代徐克式的威亚美学、00年代张纪中版的武舞融合,每个阶段的革新都深受电影影响。但2010年后动作片式微,导致剧集打戏陷入“慢动作转圈”的恶性循环。



当前困境体现在多重矛盾中:4K画质放大替身穿帮风险,但流量明星难以承受高强度训练;观众渴望“拳拳到肉”的真实感,却对演员表情管理提出严苛要求;剧方追求电影级质感,却往往陷入特效堆砌的误区。这种矛盾在《水龙吟》首播时暴露无遗——离谱抠图与导演拍摄手法成为槽点,反而掩盖了打戏设计的初衷。

破局之道:动漫游戏赋能与叙事本位回归

行业正在探索新出路:漫改剧《少年歌行》系列通过“大招动画”中二美学建立观众认知,《凡人修仙传》采用动画原班动作团队实现风格统一。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动漫游戏产业的技术积累与审美体系,正在为剧集打戏注入新活力。



但技术革新需服务于叙事本质。真正的打戏升级不应止步于特效堆砌或慢镜头滥用,而应像《一笑随歌》那样:李沁的戏曲功底赋予角色战斗信念感,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形成有机整体。当观众为“殊死搏斗”捏一把汗时,打戏才真正完成了从视觉奇观到叙事工具的蜕变。

未来展望:0与1的辩证法

当前国产剧在场景、服化、特效、打戏等维度已实现多个“0”的突破,但填在前面的那个“1”——扎实的叙事与鲜活的人物——仍是最大挑战。打戏复兴潮启示我们:当行业停止纠结于“是否用替身”“有无慢镜头”等表面问题,转而思考“为何而打”“如何打得精彩”时,真正的品质升级才可能到来。



在这场打戏革新运动中,观众始终期待着这样的场景:当剑气划破长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炫目的特效,更是角色命运的转折;当拳脚相交时,我们感受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故事张力的迸发。这或许就是古装剧打戏的终极出路——让动作成为叙事的延伸,而非独立的表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