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开国将校中唯一申请赴台探亲者:黄汉基的跨越海峡亲情路

时间:2025-10-27 21:08:08 来源:大国纪录 作者:大国纪录

在开国将校的群体中,黄汉基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他的军衔并不显赫,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在空军的老一辈中,提及他时语气总是平和的。然而,他的一生却干了两件鲜有人敢为之事:一是放弃海军生涯,奔赴延安;二是递交申请,前往台湾探望病危的母亲。在开国将领中,他是唯一一个主动提出赴台探亲的人,这一事迹虽鲜为人知,却值得被铭记。

黄汉基出生于福州长乐的一个海军世家。他的爷爷黄钟瑛,是海军总司令,孙中山曾亲笔题写“公而忘私”以赞其功绩,其葬礼更是由孙中山亲自主持。父亲黄忠璟,则是北洋政府海军部的上校参谋,毕业于烟台水师学堂,一生按部就班,是旧制度下的规矩人。家族为黄汉基铺设的道路清晰可见,然而,他却选择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1936年,黄汉基考入马尾海军学校,这所由李鸿章创办的学校,以英文教学和战术训练著称。然而,第二年抗战爆发,他瞒着家人退了学,与几位同学以“考不及格”为由出走,徒步前往延安。那一年,他年仅十八岁,身上背着家族的期望,脚下却踏上了另一条道路。他的父亲并未阻拦,反而往延安寄去邮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张邮票能换一碗红烧肉。黄汉基在一一五师情报科工作,翻译日军战报,用邮票换来的咸肉慢慢啃食,夜里灯光昏暗,心中却始终惦记着家。父子虽未互相说服,但联系从未中断,这就是黄家人独特的相处方式。

在延安,黄汉基凭借英语优势,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担任参谋,负责情报工作。他从山东一路辗转至东北,再南下湖南,虽未身处指挥冲锋的最前线,却在桌边编译敌情报告、写作战方案、做联络翻译。他与罗荣桓、陈光等将领并肩作战,在山东担任军区情报处科长,后转至东北民主联军一纵任作战科长、334团副团长兼参谋长。他参与了四平、锦州、沈阳等战役,再南下长沙,番号虽换,但他始终紧随部队,军衔也逐步提升。从海军家庭出身的他,最终成为了陆军干部,建国后又转入空军,跨越了三大兵种。

1949年后,海军重建,萧劲光听闻黄汉基是马尾出身,欲调他回海军担任骨干。然而,空军司令刘亚楼也看中了这位沉稳、话少、头脑清晰的军官,认为他适合从事军事教育和指挥工作。最终,黄汉基选择了空军,开启了第三段军旅生涯。他成为中国空军教育系统的老前辈,创办了三所航校,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轰炸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员。抗美援朝期间,他在空军十师参与指挥攻占大和岛,归来后担任一航校校长、十六航校校长,最后调至空军气象学校。三所学校中均有人后来成为将军,周总理签发的任命书,他一直珍藏在家中,直至去世。

自1936年离家后,黄汉基再未见过父母。他原以为家人留在福建,却不知父亲在1949年撤退时带着全家去了台湾。两边的世界被海峡隔开,联系变得异常艰难。母亲魏韶琴读过师范,头脑清晰,始终记挂着儿子的生日,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儿子是否还在人世?在哪边?她常念叨:“我的依基还在吗?”(依基是黄汉基的小名)这句话,妹妹黄汉琳记了三十年。八十年代初,黄汉琳在美国教书,开始寻找哥哥,给解放军总政写信。信在系统内辗转多道,最终落到了黄汉基桌上。那时他已六十多岁,接电话时手里捏着听筒愣了一阵。妹妹寄来母亲录的磁带,担心福州话他听不全,还配了翻译稿。他把磁带放在枕边,一晚上来来回回听了八次。然而,那年他并未动身前往台湾。

真正促使黄汉基递交申请的,是1990年母亲突然病危的消息。那时母亲已99岁高龄,床边人不多,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见儿子一面。黄汉基递交了赴台探亲的报告,这张纸并非普通的探亲条,对于开国将校而言,前往那个岛屿属于特例,按当时的规矩算敏感。然而,他的审批最终通过了,理由直截了当:母亲百岁将终,亲情不等人。

1990年冬,黄汉基穿着空军大衣,从北京起飞,经香港转机至台北。到了门口,他脚步慢了一下,屋里灯光不强。他走到病床边,凑近母亲耳边轻声说:“妈,汉基回来了。”老太太前几天神志不清,这一刻却睁开了眼睛,眼眶湿润,脸上有两道水痕。他没多说话,母亲看着他,眼睛不走神。后来母亲慢慢恢复了一些,在儿子的陪伴下走完了最后的两个多月,终年101岁。

黄汉基后来很少提及这段经历。2003年他去世后,子女在收拾遗物时,从抽屉里翻出了那张赴台申请书和那盘磁带。他一辈子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留下了一条路。他军衔不高,不是宣传中的英雄形象,却办学校、做训练,战功也不往外摆。他那趟赴台探亲,是别人未曾做过的。他用自己的名头和身份,为两岸之间先走了一条亲情的道。没有鼓噪,也没有人敲锣打鼓,他先迈出了一步。后来慢慢有了回乡老兵、赴陆探亲、两岸婚姻……他走时83岁,墓碑不大,空军统一样式,铭文里没写他的家世,也没写他看过母亲最后一眼。空军圈的老人提起他时,口里会带上一句:“黄校长是第一个申请去台湾的人。”以后有人会记住这个名字,记的不是他打过几场仗,而是他背着枪穿着军装,站在母亲床边,开口说:“妈,我回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