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在韩国釜山与中方代表握手言和,特朗普前脚刚踏上华盛顿的土地,后脚就遭遇了一记“政治闷棍”。外交牌刚打完,国内政坛便立刻翻脸,参议院以一纸否决,将他的全球关税政策打得支离破碎。

这场中美会晤的成果尚未转化为政绩,便被现实狠狠打脸。特朗普的这趟“外交速战”,似乎只换来了两个字:尴尬。
本来,釜山的那场会晤,特朗普是打算一鼓作气,在稀土、关税、制裁等问题上达成“交易”,回国后顺势向选民展示一番“谈判大师”的风采。

中方也给予了充分回应,美方在多个领域做出了让步:取消10%的“芬太尼关税”,延长制裁暂停期一年,放缓针对中国海事与造船业的301调查,还在禁毒与农产品贸易上达成了共识。按理说,这些成果足以撑起一场新闻发布会、几篇社交媒体长文和一轮竞选广告。
可偏偏就在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返美的当天,美国参议院毫不客气地给了他一记重锤,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结果,直接终止了他的全球关税大棒政策,连4月宣布的“国家紧急状态”也一并作废。
更让特朗普脸色发青的是,这已经是参议院连续第三次否定他的贸易战略,连对加拿大和巴西的关税也被相继叫停。这场本该用来“扭转局势”的外交回归,反倒成了“回国面对现实”的尴尬起点。

这时候再看他在飞机上对记者说的那句“所有的稀土问题都已经解决”,就显得格外讽刺。稀土是谈下来了,可国内这一票否决,直接让他的贸易主张变成了一纸空文。说到底,特朗普现在谈什么,回国后都得看国会脸色。
政坛的打击还不是全部,特朗普回国后面对的,是一个几近停摆的政府和一地鸡毛的民生危机。联邦政府从10月1日就因为预算案僵持不下而“休克”至今,75万联邦员工不是无薪上班就是直接被放假,超过4000人干脆被裁。

更离谱的是,政府连为低收入人群发放食品补贴的资金都掏不出来了,全美4000万人顿时被抛到了生存边缘。纽约州州长霍楚尔紧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拨款6500万美元救急;马里兰州和华盛顿州也在同步响应。
斯波坎市市长甚至直接用“悄无声息的飓风”来形容这场民生危机。更糟糕的是,美军工资也开始出问题,军人家属急得直上白宫留言板。特朗普这边刚在釜山谈完“稀土保障”,那边部队军饷都发不出来,怎么看都不像一个“赢了”的总统。

而在特朗普最在意的民意场上,高盛发布的报告也毫不留情地戳破了他的“贸易神话”:关税成本里,美国消费者要承担55%,企业承担22%。所谓的“让别国买单”,到头来还是美国人自己掏腰包。这让他此前那句“我们赢了,别人在付账”彻底失了分量。
特朗普这次火速安排中美会晤,甚至连APEC峰会都不参加就急着回国,说白了就是想通过一次“速战速决”的外交操作抢救国内颓势。对此,中方也看得清清楚楚,既然美方急于恢复稀土供应链,调整部分制裁力度,那就来谈,谈出结果、签好协议、各取所需。

可问题在于,外交上的“快速回合”,无法抵挡国内体系的“制度性反弹”。美国国会不买账,地方政府施压,军人抗议,老百姓愁饭吃,就算稀土谈成了,也没法掩盖现实的焦灼。
更让人头疼的是,特朗普的战略地图上,可不只中国一个坐标。比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突然跳出来对中国“暗助俄罗斯”提出指责,显然是在试图把乌克兰危机塞进中美博弈的主舞台。这突然横插一杠子,既让中美缓和气氛蒙上一层阴影,也把特朗普逼到了一个必须“多线操作”的尴尬境地。

与此同时,俄罗斯宣布成功试射“海燕”核巡航导弹,美军却在委内瑞拉海岸线附近调兵遣将,甚至被曝可能策划“假旗行动”。马杜罗总统立即全国戒备,动员S-300防空系统和数百万民兵,摆明了不吃这一套。特朗普一边要在东亚谈合作,一边要在拉美秀肌肉,结果就是资源分散,处处吃瘪。
从釜山赶回华盛顿,特朗普本以为可以带着一份“中美成果清单”赢得掌声,结果却成了“外交成果刚落地,国内危机就爆炸”的典型案例。中方早就说过,贸易战没有赢家,打到最后必然反噬自身。而这一次的现实,也确实印证了这一判断。

特朗普政府的问题不在于缺少谈判能力,而在于战略节奏混乱,内政外交脱节。他试图用对外施压转移国内矛盾,却忽略了民意的反弹和制度的掣肘。在贸易、军事、财政三线作战的背景下,任何一个闪失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现在看来,这场游戏已经到了“资源透支、信任透底”的阶段。
接下来的众议院表决、政府预算谈判乃至中期选举,都是悬在特朗普头上的利剑。釜山会谈虽然看似达成了阶段性成果,但如果无法在国内兑现这些成果,那无异于纸上谈兵。外交桌上赢了回合,回到国内却输掉整盘棋,这就是特朗普如今最尴尬的现实。
政治博弈从来不是一锤定音的战斗,中美会谈刚落,特朗普就被国内现实打了个措手不及,说明这场“全球博弈”已经进入胶着阶段。下一步怎么走,他自己心里恐怕也没谱了。而中国正在冷静观察,也在有节奏地推进自己的战略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