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海局势因美军两起坠机事件再起波澜。10月26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执行任务期间,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与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不到一小时内接连坠海。这一罕见事故引发国际社会对事件真相与潜在意图的深度关注。

事故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回应媒体提问时明确表示:若美方提出需求,中方愿从人道主义角度提供协助。同时,他强调美军长期在南海进行高频军事活动才是威胁地区安全的核心因素。这一表态既展现大国责任,也直指美方行动的争议性。

根据公开信息,当天下午2点45分,MH-60R直升机在起飞后不久坠海,3名机组人员成功逃生。半小时后,F/A-18F战斗机在相同区域坠毁,2名飞行员弹射获救。美军太平洋舰队虽确认人员安全,但对坠机原因与具体海域位置讳莫如深,引发外界多重猜测。

部分分析人士认为,两架战机短时间内接连坠毁,可能遭遇电磁脉冲攻击或导航系统被干扰。但军事专家指出,航母战斗群具备多层电子防护体系,外部实施有效干扰的难度极高。这一说法缺乏实证支持。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公开表示,事故或因燃油质量问题导致。然而,航母油料管理遵循严苛标准,从储存到加注需经过多道检测程序。此说法更可能为转移公众注意力,将复杂军事事故简化为后勤疏漏。

军用飞机坠入深海后,打捞作业需动用高精度声呐等设备。这类设备在定位黑匣子的同时,可对海底地形进行全面扫描,生成精确的测绘数据。对美军而言,这或许是弥补南海海底地图缺陷的绝佳机会。

2021年,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潜航时撞上未知海底山,导致11人受伤。该事件暴露美军对南海复杂水文的认知不足。此次借打捞之名,行测绘之实,既可规避直接挑衅的指责,又能获取关键地理信息,战略收益显著。
涉事航母尼米兹号已服役50年,是美军现役最老航母。此次任务前,该舰刚完成中东地区长期部署,设备损耗与人员疲劳问题突出。此前该舰已出现储水舱漏水等故障,舰载机起降训练的高风险性进一步放大事故概率。

数据显示,2017-2022年间,美军在南海已发生多起事故:菲兹杰拉德号与麦凯恩号驱逐舰相撞致17死8伤、卡尔·文森号航母F-35C战斗机坠海。这些事件折射出美军在远离本土的高强度军事行动中,装备维护与人员状态难以保障的现实困境。
此次事件表明,美军试图通过军事存在维持地区影响力,但过度扩张导致操作风险激增。中方在提供人道协助的同时,明确指出美方行动对地区安全的危害,展现责任与定力。未来南海局势走向,将取决于美方能否理性调整战略,避免陷入“实力透支—事故频发—信誉受损”的恶性循环。

信源:新华社 2025-10-27《两架美军机相继在南海坠毁 美军:坠机原因正在调查中》;新湖南2025-10-29《美军机在南海坠毁因电磁攻击?中国军号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