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建国初期:毛泽东为何坚决拒绝列强数亿两白银的欠单?

时间:2025-11-01 10:16:55 来源:南书房 作者:南书房

1950年2月5日清晨,雪后的北平城笼罩在寒意中,外交部旧楼内却气氛紧张。门房送来十几封来自伦敦、巴黎和华盛顿的照会,内容如出一辙:要求新政府确认历届清朝、北洋及国民政府所欠外债。半尺厚的文件堆上,“总额约十三亿两白银”的钢笔字格外刺眼。

文件很快被送至中南海。毛泽东翻开第一页,合上封皮后问秘书:“他们算得这么细,我们真欠这么多?”秘书低声回答:“不仅细,还加了利息。”毛泽东未再言语,只是将文件轻轻推到一旁,继续批阅《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意见稿。这个细微动作,后来成为新中国“欠单不认”政策的开端。



列强的催债行动早有铺垫。1949年11月,英国代办胡阶森带着厚厚的“旧条约债务清单”来到东交民巷。当时外交部刚成立,临时办公室只有几张拼凑的木桌。胡阶森进门后,看到炉火中燃烧的国民党旧档,不禁愣住。谈判不到二十分钟,他只得到一句回复:“材料收下,择日复谈。”英方人员离开时,楼道里昏黄的灯泡摇晃不定,仿佛旧世界正在摇摇欲坠。

债务问题真正升温,源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1950年1月3日的记者会。他挥舞着1912年袁世凯政府承认晚清外债的公告,宣称“政权更迭不等于债务豁免”。此举让华尔街兴奋不已,也在北京引发激烈讨论:是否该继承这笔“烂账”?

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为列强“贡献”的银子难以计数。《南京条约》二千一百万两,《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外加铁路、矿山、关税抵押贷款——这些数字几乎能填满半部财政史。更荒谬的是,1937年上海战事正酣时,国民政府仍在按期向日本偿付旧债利息。英国汇丰银行档案显示,直到1939年春,仍有十多万两白银从伦敦流向东京,“借钱买子弹”并非夸张。

对这些“天文数字”,中央高层进行了缜密研究。周恩来在政务院会议上念过一段资料:“1934年,宋子文用赣南十八县油矿开采权抵押美孚公司,所得款项大半用于围剿中央苏区。”陈毅听后拍桌怒斥:“哪有这种卖法!”那一刻,会场沉默了十几秒,无人觉得言辞过激。



苏联也曾试探。1949年12月,毛泽东赴莫斯科签订新的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谈判间隙,斯大林提及东北铁路与旅顺、大连港问题:“旧协定规定使用权由我方延长三十年。”毛泽东灭了烟,笑道:“那合同里写着两个字,‘平等’。”这一句轻松化解尴尬,旧条约条款随即重议,最终确定1952年苏军全部撤离并将设施无偿交还。

为何对西方旧债全盘拒绝?答案并不复杂。其一,多数“借款”未经合法程序,如八国联军以《辛丑条约》强加的赔款,毫无正当性;其二,新中国财政吃紧,百废待兴,任何不合理负担都会拖垮重建。当时全国财政收入刚过六十亿元人民币,而列强开出的数字折合人民币数百亿元,相当于让刚成立的政府立即破产。

1950年3月的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给出测算:如果按列强要求偿还,仅利息就要用掉全国年度棉布产量一半的出口额。毛泽东听完,提笔在记录纸上写下一行草字:“欠债凭什么?打碎锁链就得丢掉铁球。”这页纸后来被档案馆归为“重要批示”,但少有人知道上面多了墨迹——那天屋里炉火太旺,杯子里的开水正冒白气。



列强的反应是海内外媒体的连番压力。美国《时代》周刊用“大清仓”形容北京的决定,英国《泰晤士报》则发表整版社论,警告“不守信用的政权将被资本市场抛弃”。话音刚落,长江江面传来炮声。1950年4月20日,“紫石英”号事件爆发。几门岸炮的回应,比任何外交照会都更直接。香港《大公报》标题冷峻:“炮弹比条约更能说明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并非对所有债务说“不”。同年秋,财政部照旧向苏方支付技术服务费,数额不大,却一分不少。1960年苏联撤专家时,尚未到期的卢布现金箱依约留在厂房。沈阳飞机制造厂老工人回忆:“木箱封条完整,保管员连夜点清,却发现比账面多出两百卢布,苏方没再拿走。”

同样的原则也体现在对国内民生项目的投入。河南红旗渠开凿时,经费捉襟见肘,周恩来仍指示按期偿付与捷克签订的水利设备款项:“我们讲契约,但也讲是非。侵略债务一笔勾销,平等贸易一厘不少。”1965年9月,最后一车钨矿砂装上火车,运往满洲里换取进口机床,至此与苏方的旧账悉数结清。

外界最终意识到:新中国区分的是不平等条约与正常商业往来,而非笼统地赖账。毛泽东在一次内部谈话中斩钉截铁:“有些债,欠一天都不行;有些债,让我们赔,再宰一刀也不会还。分清楚这两笔,本事就在这里。”



债务风波持续了三年,至1953年朝鲜停战后,列强催款声渐弱。实情很简单:他们发现没了中国市场的买单,手中那些“债券”不过是一堆壁纸。国际金融圈流传一句调侃:“如果北京说这笔账不存在,那它就真不存在了。”

后来,外交档案有一页耐人寻味的备忘录。毛泽东对外事口授四点:“一、平等待人;二、勒紧裤带做事;三、欠单不认;四、国格不失。”字字短促,却奠定了新中国处理旧债和条约的基调——公平可谈,屈辱免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