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唯一拥有成熟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马伟明院士的颠覆性成就。他不仅带领团队攻克了电磁弹射技术难关,更成功研制出75C磷酸铁锂电池,为军事装备注入了新的活力。
提到75C,或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熟悉。但对比当前电动汽车普遍采用的10C电池,75C锂电池的性能堪称逆天。75C意味着电池能在数十秒内完全释放满电荷容量,为设备提供瞬间、强劲的动力支持,仿佛火山爆发一般。
更令人惊叹的是,尽管高倍率放电通常会加速电池衰减,但75C磷酸铁锂电池凭借其优异的晶体结构稳定性,依然能实现数千次的循环寿命。这一特性,无疑为军事装备的长期使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之所以能够打造领先全球的电磁弹射技术,离不开对储能系统的创新。传统飞轮储能稀土方案受限,而电容储能系统则需达到50C以上的放电倍率。75C磷酸铁锂电池的出现,使得70C以上的放电倍率成为可能,进而为电磁弹射导弹的发射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了高倍率放电外,75C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也达到了惊人的80,000 Wh/kg,是当前电动汽车能量密度的260倍。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电池技术的飞跃,更为军事装备的续航能力带来了质的提升。

这些数字并非纸上谈兵。实际应用中,75C磷酸铁锂电池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一辆普通家用车装上这块电池,无需充电即可行驶16万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往返20次。而对于8万吨的航母来说,装上这块电池后,连续航行10年都无需补充能源,性能直逼核动力航母。
与美国的核动力航母相比,电池动力系统在结构上更为简单。它本质上是一个储能装置,通过预先充电来获取能量。而核动力系统则是一个微型核电站,需要复杂的防护系统、专业的操作团队和定期的核燃料处理流程。这些维护周期不仅影响舰船的出勤率,还需要配套的维修设施和专业团队。
相比之下,全电舰船采用高性能锂电池后,维护流程将大大简化。电力推进系统没有复杂的机械传动结构,减少了大量需要定期检修的机械部件。电池模块可以实现标准化更换,即便某个单元出现故障,也不需要对整个动力系统进行大修。这种设计理念上的差异,最终将体现在舰船的出勤率和生命周期成本上。

75C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的出现,让马伟明的全电舰构想成为了现实。全电舰,即将整艘船的推进、武器、生活用电全整合到一个电力系统里。以前电力捉襟见肘时,高能武器只能停留在想象阶段。现在拥有了充足的电力,高能武器上舰也成为了可能。
以轨道炮为例,它靠电磁力把弹丸加速到高超音速,射程远、成本低,可用于打击地面目标或拦截导弹。电力充足后,轨道炮可以连续狂射。线圈炮则是轨道炮的“亲戚”,但用线圈阵列加速,反应更快,专治各种高速飞行器,如无人机或巡航导弹。在电力驱动下,线圈炮能在秒级内锁定并摧毁威胁。激光武器则更为科幻,它聚焦高能光束瞬间烧毁目标,尤其对付高超音速导弹这种传统防空系统难以拦截的目标。激光靠光速打击,几乎指哪打哪,电力充沛时还能持续照射,形成一道无形屏障。高能微波武器则玩的是软杀伤,发射强大微波脉冲,专炸电子设备。

至于电磁弹射导弹,军舰采用该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用性、发射效率、安全性和与舰船能源系统的整合上。一套电磁弹射系统可通过精确调节电力,适配不同尺寸、重量的导弹乃至无人机,实现了“一个平台,多种弹药”的灵活配置。在发射速率和火力密度方面,电磁弹射也远超传统方式。它反应迅速且无机械延迟,可实现近乎连续的快速齐射,有效应对饱和攻击。在安全性方面,电磁弹射属于“冷发射”,避免了高温高压燃气流对发射装置和甲板设备的损害。此外,该系统还能与现代舰船的综合电力系统完美融合,实现全舰能量的统一、高效管理和分配。
可以说,随着全电舰各项技术的逐一攻克,中国将打造出全球前所未有的全新战舰。一艘舰艇就能在远洋独当一面,兼顾打击与防空,让舰队部署更灵活、成本更低。而这必将颠覆现有海战体系,引领全球军舰技术的发展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