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两条新闻,全翻车了...

时间:2025-11-12 18:22:09 来源:胖胖说他不胖 作者:胖胖说他不胖



hi,我是胖胖。

李普曼有这样一段文字,胖胖摘抄一下:

“新闻从一开始就不是一面折射社会环境的镜子,而是对某些引人注意的情况加以记录的报告。新闻媒体往好了说,算是社会机构的仆从或监护人;往坏了说,根本就是一小撮人利用社会秩序的混乱为自己牟利的工具。”

那何为舆论?

所谓舆论,不过是愚蠢、软弱、偏见与错误的集合体,是情绪与内容的混合物,是在热度与事实之间随风摇摆的狗腿子!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有时候,胖胖认为,那些自诩为传声筒的人,往往最容易忘记自己手中握着的是放大镜,而非扩音器。

他们能让真相更清晰,但也能让谎言更响亮。

这些被虚构的事实之所以能立得住脚,是因为它迎合了人们想相信的那部分,而不是因为它是真的。

当公众被误导时,最大的罪人从来不只是那个造谣者,而是那个懒得核实的报道者。

因为造谣者多半是源于无知,而失责的媒体人,是明知自己在制造伤害,却仍旧举起笔的人。

其实,今天的内容,胖胖写过很多次,但几乎每一次都被删。

这一篇,大概也会。

可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表达一个观点:

有良心的内容,是要负责的。

哪怕一句话不讨好人,也不能违心地说出假话。

新闻的底线是什么?

不是抢先发出去的,而是敢为真相负责的。

最近网上有一则控诉:



这事,发生在内蒙古赤峰。

一条未经核实的短视频,一篇未经求证就被报道出来的新闻,让一位种植户整整一年的辛劳,在短短两天内被成群结队的网友一扫而空!

短短两天,200亩白菜,近百万损失。

而引爆这场舆论的,竟是出自本地一媒体的随手发布。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是流传于网上的一张截图:



醒目的标题,还配了原创采访录音。

有人说,这事的责任在造谣者。

胖胖认为,不尽是!

造谣者只是扔出了一块石头,真正让湖面激起层层浪花的,是那一群抢着掬水的人。

而在这群人中,最该被拎出来的,是那个拥有背书,妄称新闻媒体的发布者。

一个专业机构,一个有背书的媒体,难道不知道信息未经证实不可发布?

如此操作,可能是赢了流量,但受害者呢?

那个无辜的种菜人,他说:

“你们的快乐是建立在我们菜农的痛苦之上。”

胖胖看到这句话,很能共情。

字字泣血,罄竹难书!

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种几尽失声的控诉。

一个靠天吃饭的人,播种、施肥、浇水、收割,都是在和土地较劲、和天灾斗气。

可他万万没想到,压垮他最后的,不是天灾,不是市场,而是被误导的网友、被失责的媒体。

这些具有极大背书新闻失实的可怕,不在于一句错话,而在于它能点燃一群人的盲从。

很多人以为,新闻的堕落始于假。

其实不止,它还始于:不查、不问、不等。

新闻工作者的底线,应该是事实,而不是热度。

如果一个社会允许谎言带来利益,那真话就会变成最危险的东西。

网上有句话,胖胖认为讽刺得恰到好处:



他们的选题,不是因为重要,而是因为好传播,他们的标题,不是为了呈现真相,而是为了撩动情绪。

他们知道,热闹比真相更容易传播,激起愤怒比理性更容易点火。

核实成了拖延,等待成了浪费,责任成了阻碍。

他们宁愿做推波助澜者,也不愿做冷静核实,宁愿蹭热度,也不愿担责任。

这不是失误,这是一种选择。

而这种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恶。

当内容创作的逻辑,从传递事实变成制造注意,当媒介的使命被点击率和互动量取代:

新闻,就不再是公共记录,而成了生意,真相,也不再是目标,而是成本核算。

而当人们渐渐习惯于怀疑一切、麻木于一切时,整个社会的信任,也被一并掏空。

在这条新闻报道中,它们没有问一句来源,没有核实一句真伪。

只是看见视频热度,便匆匆赶稿、配上原创采访、迅速发出。

还贴心地标上地址,生怕网友找不到地方。

它们忘了,报道这两个字,本该是一种责任,而非冲流量的武器。

它们忘了,他们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变成一群人脚下的那一脚踩踏。

当造谣的嘴拿着话筒,当辟谣的脚被算法、被网络影响力拖住,那真相永远跑不赢热度。

对,白菜确实不是金子,可白菜,是别人的金子。

是李先生在雨里施肥、在泥里弯腰、在日子里一点点抠出来的活命钱。

写到这里,胖胖想到前几天看到另一则“新闻”。

不,或者该说,是披着新闻外衣的短剧:



镜头、配乐、对话、煽情、反转,一样不落。

评论区起初还有人质疑:

怎么能发这种?

可几天后,质疑尽数被删得干干净净,剩下的,只是成排的祝福:





我不知道,一些本该有公共信任的媒体,如此热衷于传递这种价值观,到底是为了什么?社会责任感何在?

是为了流量?

还是为了让人忘记,这个婚恋市场还有不体面的那一面?

作为一个媒体,他们告诉年轻人,幸福要靠280克黄金、999颗宝石。

他们告诉受众,婆媳矛盾只要送够礼就能化解。

他们告诉整个社会,金钱可以替代情感,广告可以替代伦理。

当谎言披上温情的外衣,当广告借用新闻的声音,公众就失去了辨别幻觉与现实的能力。

而当一个社会再也分不清报道与营销,那离愚弄也就不远了。

胖胖前几天的一条文章,又被“嘎”了:



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之下,其实胖胖并不意外,包括今天的文章胖胖也修改了很多遍……

结合这两起媒体报道,心底还是冒出一阵突兀的悲凉。



任何的“嘎”都好像在提醒:

“别太认真,人们不需要真相,只需要情绪!”

绝望也在于两点。

第一,删掉从不与事实对话,它只与影响面对话。

你把事实摆在那,它不去辨,你把证据列清楚,它不去看。

它只问事情会不会引发什么样的果?

所以,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把事实、质疑本身删掉。

第二,但对当事人来说,删并不等于归零。

它只是把受害者丢回原地,继续承担我们未被看见的失落,损失。

既然如此,写了有什么用?

胖胖认为,用在记忆。

对一个还在限流的账号,胖胖写这些不是为了每天三五块钱微末报酬。

写,本身就是报酬。

即便整篇被删,意义也已发生。

它出现在被发布的那一刻,出现在被读到、被转述、被记住的那几秒。

删只能抹掉文字,抹不掉经过,抹不掉记忆。

当写把事实变成可复述的句子,一旦说出口,就进入别人的记忆里。

能被重复、被见证、被追索……

这,在胖胖看来,便是意义所在。

回到这两条新闻,在胖胖看来,它们共同完成的,是一种更深刻的操练:

让大家去相信看起来像新闻的东西,让大家把感动当作判断,让大家以片面报道去代替事实的方向。

并不是有人说了谎,而是越来越多人分不清自己是在被说服,还是在被洗脑。

如果这些媒体还在意“新闻”两个字,胖胖想请你们至少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你们的采访对象,是真人还是演员?

第二,你们的伦理冲突,来自现实还是脚本?

第三,你们删除评论区质疑的标准,是为了事实,还是为了这些商品的转化率?

如果三个问题都答不出,请把新闻二字摘下,改名“内容供应商”。

彼此都清净,既不影响受众,也不再辜负新闻二字的尊严。

在记者节前后几天报道这样自我揭丑的新闻,是对职业最深的讽刺。

为什么拿起笔?

是为了记录真相,还是编造情绪?是为了追问事实,还是迎合算法?

如果连笔的方向都被金钱所裹挟,被断章取义的流量所驱动,那“记者”二字,还剩什么意义?

我们这些被影响下的一代人,究竟还剩下多少分辨的能力?

我们的世界,就这样被这样的似是而非一点点填满。

胖胖是个执拗的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人,不该只是被互联网操控的受众,也不该被互联网包装成真相的谎言所愚弄,在这个真假互换的世界里,能辨别,能记忆,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