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早推行了四天工作制,法国有 1.5 公斤重的劳动法,可欧洲在信息工业落后中美。
那这些高福利究竟靠啥支撑着?欧洲的好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欧洲人的神仙日子
说到欧洲人的生活,那可真让不少人羡慕。2021 年冰岛就成了全球首个全国推行每周四天工作制的国家,之前经过 4 年试验,发现员工效率没降反升。后来比利时紧跟其后,2022 年也全国实施四天工作制,比利时总理还说这能让劳动力市场更灵活,帮人们平衡工作和家庭。
不光是工作天数少,工资还特别可观。就说德国,工人平均时薪 25 欧元,换算成人民币约 200 元,一天工作 8 小时就能赚 1600 元,一个月按 22 个工作日算,收入能到 3 万 5 左右,扣除 14% 的个税,月薪最低也有 2 万以上。就算在家 “躺平”,失业补助金每月也有 4300 元,要是二孩家庭,还能涨到 1.8 万。

法国也不逊色,早在1970年就确立了最低工资,到2021年标准已达1554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18万元。不论是在餐厅洗盘子,还是在影院卖爆米花,哪怕只是临时工,工资都不能低于这个数。
而且法国现在推行每周 35 小时工作制,员工能自由安排时间,自主性特别强。他们的劳动法更是厚达 1.5 公斤,有 3500 多页,把劳动者权益保护得明明白白。

高福利的 “底气”
大家肯定好奇,欧洲这么好的福利,钱从哪儿来?其实,过去三十年,欧洲的高福利主要靠俄罗斯、美国和中国这三大支柱支撑。
首先是俄罗斯的廉价能源。2021 年之前,欧盟 40% 的天然气和 27% 的石油都来自俄罗斯,价格比国际市场低 20% 以上。这让德国化工厂的乙烯生产成本比中国低 15%,法国核电站的铀燃料补给成本比美国低 12%。
有了廉价能源,欧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还催生了像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这样的投资巨头,它 1.4 万亿美元资产里,一半以上都来自油气出口收益。

然后是美国的军事保护。在北约框架下,美国在欧洲驻军超过 6 万人,承担了东欧防空系统、地中海舰队巡逻等重要任务。北约要求成员国军费占 GDP 的 2%,可法国军费才占 1.5%。
要是欧洲自己承担防务,单德国每年军费就得从 500 亿欧元涨到 900 亿欧元,相当于每个德国人每年多缴 1200 欧元税。省下来的这笔钱,就投入到了福利体系,比如瑞典有 480 天的带薪育儿假,芬兰大学生每月能领 5500 元生活补贴。

最后是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国可是欧洲不少企业的 “提款机”。2022 年,大众汽车在华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 37%,空客每生产三架客机就有一架卖给中国航司,瑞士手表出口量的 52% 流向亚洲,其中中国买家占了七成。这些利润让欧洲企业能给员工开高薪,比如宝马德国工厂工人时薪高达 45 欧元,是中国同行的 8 倍。
另外,欧洲的顶级奢侈品行业也是“吞金兽”。法国的罗曼尼康帝红酒一瓶能卖上百万,LV 的一个背包轻松卖到二三十万,还经常限量发售、供不应求。2023 年《福布斯》亿万富豪排行榜上,法国奢侈品巨头 LVMH 总裁阿诺特超过马斯克成了全球首富,他的财富从 2014 年的 335 亿美元涨到了 2110 亿美元。

而且奢侈品还总涨价,2020 年后香奈儿涨了 9 次,LV 涨了 10 次,可 2022 年 LVMH 的毛利率仍高达 68%,涨价反而让更多人抢购,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法国美妆品牌欧莱雅 2023 年营收 3160 亿,净利润 626 亿,而中国奇瑞汽车营收和它差不多,净利润却不到 42 亿,差距巨大。
好日子要到头?
可谁能想到,欧洲的好日子可能要到头了,支撑它的三大支柱正在接连摇晃。

2022 年 2 月俄乌战争爆发,欧洲的能源安全网被撕破。北溪管道爆炸后,德国工业电价一下子涨了 400%,巴斯夫不得不关闭路德维希港的巨型化工厂,荷兰的锌冶炼厂也因为成本太高集体停产。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3 年欧洲制造业外流规模达到 2200 亿欧元,其中一半流向了美国和中国。
接着是美国的战略收缩。特朗普第一任期就要求欧洲承担更多北约费用,到了拜登政府,又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吸引欧洲的新能源产业转移到美国。法国总统呼吁 “欧洲战略自主”,可德国总理坦言,没有美国,欧洲连一周的防空都维持不了。

中国产业升级对欧洲冲击不小。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3%飙到15%,光伏组件更占了新增装机量的82%。过去高端制造几乎被欧洲企业垄断,如今只能靠降价应对。比如西门子医疗的CT机三年降价25%,连空客A320客机对华报价也比2019年低了12%。
更关键的是,欧洲奢侈品行业的 “认知垄断” 也在逐渐被打破。很多人觉得瑞士手表精准,可现在中国制造的手表工艺早已超越它。认为法国奢侈品高贵,殊不知很多都是中国代工贴牌,没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在电动化时代,意大利超跑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等大家的认知提高了,欧洲奢侈品的热度可能就会下降。

面对这些危机,欧洲也不是没行动。德国政府拿出 2000 亿欧元补贴企业能源成本,法国重启核反应堆建设,荷兰向亚洲出口芯片制造技术换资金。但这些举措暴露了欧盟内部的分歧,东欧国家想对俄强硬,西欧更关注经济稳定;南欧希望放宽债务限制,北欧却坚持财政纪律。
在欧洲,一旦动高福利这根神经,麻烦就接踵而来。2023年冬天,英国护士为加薪19%走上街头,法国铁路工人为退休改革瘫痪交通,希腊教师也集体罢课抗议教育经费削减。对很多欧洲人来说,福利已经是理所当然的“天然权利”,政策稍一收紧就可能触发社会动荡。那一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只有0.4%,失业率升到6.5%,12个成员国都爆发了罢工潮。

曾经靠外部 “输血” 享受高福利的欧洲,如今 “输血者” 陆续停止供养,它必须学会 “自力更生”。这场持续三十年的 “舒服日子” 要结束了,欧洲接下来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