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军事评论领域,有这样一位专家:他因‘歼-20是歼-10改’的言论被网友戏称为‘局座’,却凭借幽默表达与战略模糊成为国际舆论焦点。他就是张召忠——一位用‘不靠谱’言论改写军事舆论战的传奇人物。
2009年,美国防长盖茨曾断言:‘中国到2020年都搞不出隐形战机。’然而,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成功,恰好撞上盖茨访华。白宫新闻部门对此措手不及,而更戏剧性的是,早在2009年,张召忠就在央视节目中抛出‘歼-20是歼-10改’的惊人言论。这句看似荒诞的‘忽悠’,竟让美国智库信以为真,甚至将其纳入情报分析报告。
这场‘误判’背后,是中美双方对信息掌控的博弈。盖茨的判断依赖美国公开情报系统,却因过度依赖‘看得见的’数据而陷入战略盲区。美国智库反复研究央视节目,将娱乐化言论误读为‘政策信号’,而张召忠的‘歼-20是歼-10改’正是战略回避的典型——用模糊表达制造信息迷雾,为军事发展争取时间。
事实上,张召忠的‘不靠谱’言论并非信口开河。‘海带缠潜艇’源于真实案例:上世纪80年代苏联潜艇被渔网缠住,2006年美军核潜艇在黄海也遭遇类似事故;‘雾霾防激光’则涉及基础物理——越战中美军激光制导炸弹常被烟雾干扰,即气溶胶散射现象。张召忠用‘海带’‘雾霾’等通俗词汇翻译复杂原理,虽表达夸张,却暗含科学依据。他曾在潜艇部队服役数十年,出版数十本专著,国防大学评价其‘学术与实战结合紧密’,专业能力毋庸置疑。

美国智库的‘误判’恰恰暴露了其逻辑短板:过度依赖卫星图像、论文引用等量化数据,却对张召忠这类‘非对称表达’束手无策。《詹姆斯敦基金会》报告直言,张召忠是‘中国战略心理战的一部分’,这反而印证了他的影响力。正如阎学通教授所言:‘非对称舆论博弈是弥补战略劣势的方式。’在技术差距未完全消除前,信息模糊可为国家争取发展空间。
张召忠的节目能在海外吸粉百万,正因其将国防科普转化为全民教育。西方军事评论员术语堆砌、结论模糊,而张召忠用‘接地气’的语言拆解专业内容,让普通观众也能理解。这种传播方式比口号更具生命力——在AI与舆论操控成为战争工具的今天,‘张召忠式’表达反而成为软实力的象征。
乌克兰战争中,认知战已成为主战场之一。未来中国若想在认知域占据优势,需更多‘张召忠’式人物。他的‘火’并非源于离谱言论,而在于用通俗语言解析复杂战略:‘歼-20是歼-10改’是战略模糊,‘海带缠潜艇’是案例佐证,‘雾霾防激光’是科学翻译。这种沟通哲学将国家战略藏于幽默语境,对内激活国民国防意识,对外制造战略不确定性。
在信息战时代,最朴素的常识往往是最锋利的武器。张召忠用幽默包裹战略分量,让世界在轻松中误判,又在误判中重新估量中国。这不是‘忽悠’,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认知作战——它证明:国际舆论场上,话语方式亦是战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