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党主席选举进入最后24小时倒计时,蓝营内部暗流涌动,原本隐藏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朱立伦与卢秀燕的公开对立成为焦点,而郑丽文则通过一系列动作引发广泛关注。
朱立伦与卢秀燕:从力挺到公开对立
作为蓝营当前公认的“最强母鸡”,卢秀燕凭借在台中市政的稳健表现,被视作国民党2028年重返执政的热门人选。年初时,她曾向朱立伦明确表达过参选国民党主席的意愿,这一表态得到了朱立伦的积极回应,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卢秀燕,认为其沉稳务实的风格正是国民党所需。
然而,转折发生在8月的“反罢免”战役之后。8月23日,国民党成功守住31名区域民代席位,朱立伦在庆功记者会上突然话锋一转,公开点名恳请卢秀燕接任下一任党主席,直言这是“顺利交棒、放心交棒”的时刻。这一“突袭式”提名让卢秀燕阵营大为错愕,因为在此之前,双方早已通过沟通管道明确卢秀燕“不会参选”的立场。
次日,卢秀燕正式表态拒绝参选,给出的理由是台中产业正面临美国关税冲击,作为市长需坚守岗位与市民共渡难关。她两次强调“最困难的时候,妈妈会留在家”的承诺,同时隐晦指出党主席之位不宜指定,应任有意愿者公平竞争。
此后,尽管朱立伦多次公开喊话劝其回心转意,卢秀燕始终未改变立场,这一态度为后续的矛盾爆发埋下了隐患。

蓝营基层焦虑:党魁重任成“烫手山芋”
蓝营基层对两人的拉锯战充满焦虑,有人直言,国民党刚刚借“反罢免”重拾信心,却面临无人愿担党魁重任的尴尬。每月4000万元新台币的党务经费压力、党工司法缠讼以及2026年选举筹备等重任,让这一职位成为“烫手山芋”。
而卢秀燕阵营也有消息透露,朱立伦的“情绪勒索”式表态令人不适,同时担忧这种“不担当”的形象会影响其2028年的参选基础。
选前最后24小时:朱立伦阵营向卢秀燕开火
10月17日,距离选举仅剩24小时,朱立伦阵营终于打破沉默,由其嫡系、桃园市议员凌涛率先发声。凌涛先是对外表示“10月18日选完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番话被外界解读为暗示朱立伦在选后将有重要动作。
不到24小时,凌涛的言论更进一步,直接将矛头对准卢秀燕。“为什么国民党主席选举搞成这样乱局?谁要负责?”他在公开表态中连发三问,直指“今年年初放话说要选,到6月、7月又说不要”的行为,直言“这是领袖吗?这是2028要重返执政的气魄吗?很抱歉,我没看到”。尽管未直接点名,但结合时间线与人物背景,明眼人都能看出所指对象正是卢秀燕。
作为长期追随朱立伦的核心幕僚,凌涛的言论被普遍视为朱立伦意志的直接表达,其话语中最具分量的,是对2028年选情的暗示——一旦卢秀燕后续决定参选,朱立伦阵营可能不会给予支持。这一表态标志着两人的分歧从私下拉锯转向公开对立,也让蓝营内部的分裂态势彻底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事实上,凌涛此前已多次释放类似信号,9月时他就曾在节目中称,蓝营若想推进“蓝白联盟”,需选出韩国瑜、朱立伦、卢秀燕级别的大佬,看似讨论联盟问题,实则暗指当前候选人资历不足,间接表达对卢秀燕退选的不满。这种持续的舆论施压,在选前最后一天达到顶峰,也让蓝营“内斗”的标签再度被强化。
郑丽文获马英九力挺:选情添关键砝码
就在朱立伦阵营向卢秀燕开火的同时,候选人郑丽文的一系列动作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尤以拜会马英九的行程最具标志性意义。10月17日,郑丽文前往内湖的马英九基金会与马英九进行了半小时会谈,会谈结束后,她手持马英九亲赠的墨宝亮相,上书“世代接棒、同行致远”八个大字。
更值得关注的是,马英九在会谈中向郑丽文提出两项明确要求:一是当选后全力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二是秉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一互动与此前郝龙斌拜会时的待遇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马英九仅以“我这儿你不用担心”简单回应,未作任何具体嘱托,这种差异被解读为马英九对郑丽文的明确支持信号。

郑丽文的这一动作精准契合了蓝营内部的力量博弈。前国民党副秘书长张雅屏分析指出,此次选举约15万党员选票中,7万票左右即可胜出,而郝龙斌阵营此前因“大陆介选说”引发负面效应,反而伤及自身形象。在关键的军系票源方面,郝龙斌虽出身将门,但如今退伍军人投票更重个人判断,其支持率仅能与郑丽文勉强持平,并无优势。
最新民调数据显示,郑丽文与郝龙斌形成“两极拉锯”态势:全台范围内,郝龙斌以24.2%的支持率领先郑丽文10.1个百分点;但在国民党内部支持者中,郑丽文以28.6%对21.2%反超7.4个百分点。考虑到党员票在选举中的决定性作用,马英九的公开背书为郑丽文的选情增添了关键砝码。
选举结果影响深远:蓝营未来走向待解
这场选前的风波,早已超出个人恩怨的范畴,直接关系到国民党未来数年的发展走向。朱立伦与卢秀燕的公开对立,不仅可能削弱两人在党内的号召力,更会加剧蓝营本就存在的派系分裂。有政治评论员指出,卢秀燕若想维持2028年的参选声势,需在卸任台中市长后找到延续政治影响力的路径,而与朱立伦阵营的裂痕无疑会增加这一难度。
对于即将出炉的选举结果,蓝营内部充满复杂预期。若郑丽文凭借马英九的支持与党员票优势胜出,如何整合朱立伦、卢秀燕等派系力量将成为首要难题;若郝龙斌逆势当选,则需应对“大陆介选说”引发的信任危机,以及马英九派系的潜在阻力。前国民党组发会主委张雅屏的判断颇具代表性:“选举结果无论是谁胜出,首要任务都是弥合党内分歧,否则2026年地方选举和2028年‘大选’都将无从谈起。”
从更长远视角看,这场选举折射出国民党的深层困境。作为曾经的“造王者”,吴伯雄式以大我之心辅选的格局如今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派系利益的优先考量。如何在2028年前完成“世代接棒”,同时坚守两岸政策共识,将是新任党主席面临的双重考验。马英九在给郑丽文的墨宝中强调“同行致远”,或许正是对这种团结需求的隐晦表达。
选前最后一天的这些动向,已为国民党的未来埋下伏笔。无论10月18日的投票结果如何,蓝营内部的权力重构才刚刚开始,而这场重构的走向,将深刻影响其能否在2028年实现重返执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