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开国中将之子丁一平:2002年授中将,次年因事故降职后的担当

时间:2025-10-20 05:14:13 来源:雍亲王府 作者:雍亲王府

【2003年5月6日凌晨,黄海深处】“报告首长,已经确认——艇内无人生还。”寒风裹着咸腥味,值班军官的嗓音微微发颤。听到这句话的丁一平,军帽压得更低,半晌没吭声。艇体幽暗的剪影在海面摇晃,每一次晃动都触碰着他心底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这起潜艇事故,不仅改变了他的军旅生涯,更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丁一平的名字,在海军系统中并不陌生。1968年,他穿上海魂衫,踏入海军大院时,便因父亲丁秋生的身份备受关注。丁秋生是新中国首批中将,曾任北海舰队政治委员,资历深厚、声望极高。老战友们常说:“虎父无犬子,这孩子将来肯定出挑。”然而,丁一平深知,父辈的光环既是动力,也是压力。



丁秋生的传奇人生,始于1915年的湘乡青石板路旁。十岁当童工,挖煤的岁月将他磨得黝黑结实。1930年参军,1932年入党,长征时被任命为军委工程学校政委。他曾因一心冲前线而被毛主席点醒,这段插曲成为家中餐桌边的老故事。父亲总说:“错不是耻辱,不服从才是耻辱。”这句话,深深影响了丁一平的军旅生涯。

抗日战争期间,丁秋生的足迹遍布华北。他参与讨伐伪军、泗水夜战、对日大反攻等战役。1948年洛阳城下,他带领爆破组撬开十八座暗堡,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建国后,他被评为中将,转入海军重建行列,坐镇北海舰队,将一支由木帆船改装的小艇部队带出雏形。他的铁面与热心肠,让无数老兵铭记。



1968年,高中毕业的丁一平扛着行李箱找父亲请战。丁秋生问:“就怕你吃苦。”丁一平脱口而出:“要苦才像样。”同年冬,他随训练舰环渤海,腰上捆着麻绳,在甲板上踹开结冰的冰块。背后那双既严厉又慈爱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他。他明白,父辈的光环像一盏明灯,又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他要脚踏实地。

20世纪80年代,海军装备更新加速,潜艇兵成为香饽饽。丁一平从驱逐舰调入潜艇支队,技术、战术、心理素质都要重来。学员舱狭窄闷热,三十多个男兵轮流站班,他抱着操典硬是背到凌晨。有人议论:“有爹当将军,他还这么拼?”话传到他耳朵里,他只是笑:“本事学不到手,靠谁都白搭。”



1999年,丁一平走马上任,出任某潜艇支队司令。三年后,军衔改革,他摘下金星,换上中将肩章。海军系统里同一年晋升中将的只有三人,媒体称之为“海上少壮派”。授衔那天,他想起父亲的那句“错不是耻辱”,肩章沉甸甸的,似乎预示着什么。

2003年4月,361号常规动力潜艇执行远海训练任务时发生事故。4月16日,通信突然中断。北海舰队多次呼叫无果,海上搜救紧急展开。20天后,打捞人员发现潜艇静静漂浮,电源全失,艇员无人生还。事故原因锁定在机舱进气故障,氧气耗尽。一时间,舆论震动,海军上下如临大敌。

作为北海舰队司令员,丁一平深知责任重大。调查委员会问了几十个技术细节后,公布处理决定:大军区副职降为正军级,撤销舰队司令员职务。文件贴在布告栏上,丁一平签字,没有申辩。走出会议室时,有年轻参谋红着眼圈说:“首长,对不起。”他摆手道:“按规矩来。”



降职后,丁一平被安排到装备技术部担任副主任,专盯潜艇生命保障系统的改进。那段时间,实验大楼灯火常亮,技术骨干前后跑得脚不沾地。一次深夜测试阀门密闭性,数值始终过不了关。有人提议“天太晚明天再做”,丁一平看表:“距离合格只差0.02,今晚搞不定,明天还是0.02。”于是硬是连干了八个小时,凌晨数据终于达标。

有意思的是,这次降级反而让他离大海更近。以往舰队司令行政事务繁杂,他常年在会议室、码头、演训场三点一线打转。调去技术部门后,他拎着工具箱钻仓、爬塔台、听舱壁震动,一头汗一身油。年轻技师打趣:“首长,这活儿我们来。”他摇头:“不摸设备,你永远不知道哪儿会出错。”

2006年,军委对海军高层作出调整。因潜艇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成效显著,丁一平重获信任,升任海军副司令员,分管装备与训练。一封任命电报传到长沙老家,高波已是满头白发,她对电话那头的儿子说:“记得你爷爷常讲,挖煤时掉下一块渣都能砸得疼。位置高、担子重,更要小心。”电话另一端沉默几秒,只回了两个字:“知道。”



将星闪耀,并非没有阴影。父亲丁秋生当年在长征途中吃过处分,儿子丁一平也因责任事故遭遇降级。两代人、两次处罚、两种境遇,却折射同一种职业伦理——错了就认,责任自担。这恰是军队最看重的品质。361号事件后,潜艇舱室供氧与告警系统全面升级,定检标准从“季度”提前到“月度”,应急教学片反复播映。几年间,北海舰队未再发生一起类似事故。

很多年轻艇员后来才知道,当年那个在打捞现场默默低头的中年将领,就是推行新规的幕后推手。军中流传一句话:“降一次职,不代表被放弃;能不能爬起来,才看出真本事。”



2014年7月,丁秋生因病离世,遗像旁摆的不是大红花,只有一顶褪色船形帽和一副望远镜。追悼会结束,丁一平站在父亲遗像前,轻声念道:“报告政委,已完成任务,继续前进。”这句简单的口令,旁人未必听得懂,可知情者眼圈瞬间发红。那是父子俩几十年沿袭的约定——用最普通的军语,表达最坚定的意志。

今天再回看丁氏父子,一门双将固然荣耀,更动人的是面对错误时的坦荡与担当。纸面上的军衔星光,再亮也抵不过一支部队的生命安全;个人的进退升降,也抵不过装备更新、训练改进带来的实效。他们的故事,经得起岁月检验,令后来者在波涛滚滚的海天之间,依旧能够抬头辨认方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