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中信保诚人寿转型期过半:从优等生到退保大户的深层原因

时间:2025-10-22 17:12:31 来源:正经社 作者:正经社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约为46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20】

2025年,中信保诚人寿迎来25周年之际,其战略转型已步入第三个年头。根据最新偿付能力报告,公司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增长,转型成效初显。然而,综合退保率回升至行业高位、投资收益率持续低于同业中位数的现象,却为这份成绩单蒙上阴影。

这家曾因独特股权结构与稳健业绩被誉为合资险企“优等生”的公司,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

转型成效初显,但隐忧犹存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中信保诚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3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41%,较2024年二季度显著回升。净利润方面,2024年三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分别实现2.42亿元、14.34亿元、7.78亿元和2.48亿元,虽环比有所波动,但已摆脱此前连续五个季度的亏损困境。

然而,两组数据暴露出深层问题:2025年一季度以来,公司综合退保率持续攀升至3.19%,位居非上市寿险企业前列;同期投资收益率仅0.09%,综合投资收益率1.83%,均低于行业中位数。

从“优等生”到亏损漩涡:业绩断崖式下滑



2000年成立的中信保诚人寿,凭借中外股东背景与稳健经营策略,长期占据合资险企领先地位。但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挑战:保险业务收入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净利润累计亏损超38亿元,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跌破100%红线。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发现,资产减值损失、寿险责任准备金计提与退保金激增是净利润波动的主因。2022年至2024年,三项指标分别从3.91亿元、1159.66亿元、13.96亿元攀升至47.75亿元、1617.26亿元、21.28亿元,与净利润变动曲线高度吻合。

具体来看,资产减值损失主要反映投资策略失误,责任准备金激增暴露产品结构失衡,而退保金上升则指向销售行为与内部治理问题。

战略转型:25亿注资与“1628”规划

面对危机,两大股东中信金控与英国保诚集团于2024年两次注资共计50亿元,将注册资本提升至73.6亿元。同时,新任党委书记常戈主导制定“1628”三年战略规划,明确“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方向。



该规划聚焦六大重点工程、两大核心根基与八项保障机制,提出五大经营原则:从严治企、体系为王、全面协同、数智赋能、竞赛文化。在战略维度上,重点推进产品体系向高价值转型,营销渠道专业化,并构建“健康、教育、养老、传承”生态圈。

2024年,公司加速布局养老市场,推出“安享年华”“安享风华”等年金保险产品,养老金融产品销量同比激增152.84%。同时,与华为、得到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拓展非金融服务场景。

转型成效与挑战并存

财务数据显示,转型已带动核心指标改善:2024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2%,2025年上半年增幅达51%。但综合退保率从2022年一季度的0.67%攀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3.19%,部分产品退保率超20%,引发市场关注。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22日,45条投诉中33条涉及虚假宣传,暴露销售环节存在误导风险。此外,投资收益率持续低于行业水平,2025年二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仅1.83%,较同业低0.46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退保率上升与投资收益低迷,反映出公司转型中“规模与质量”“短期与长期”的平衡难题。随着2027年跨越发展目标临近,管理层需在产品创新、风险管控与客户服务上持续发力。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