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王彤旭)在“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持续深化金融改革与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稳慎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显著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全球影响力。数据显示,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范围持续扩大,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和投资资产的功能日益凸显。
据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境外主体持有的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覆盖债券、股票、贷款等多个领域。全球范围内,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体系,人民币债券和股票相继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债券指数、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新兴市场指数等国际主流资产交易指数,标志着人民币资产正式跻身全球核心资产配置行列。
在技术层面,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境内外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以及二维码支付标准的全球对接稳步推进,跨境支付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人民币清算网络加速全球布局,已在33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授权清算行,覆盖伦敦、新加坡、香港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为跨境贸易和投资提供高效结算服务。
国际货币金融合作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累计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合作不仅为区域金融稳定提供了“安全网”,更通过促进人民币在贸易结算、投资融资中的使用,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从“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储备货币”的深度转型。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向中国商报记者分析,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持续推进金融双向开放,优化外资准入制度,降低市场壁垒;另一方面,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宏观政策稳定性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信心不断增强。他指出,随着人民币资产被纳入更多国际指数,被动投资资金与主动配置资金将形成长期增配趋势,这不仅将深化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更会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储备和支付体系中的份额持续提升。
“从全球资产配置视角看,外资加码人民币资产反映了国际资本对新兴市场机遇的重新评估。”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表示,在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传统发达经济体增长动能趋弱,而中国经济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稳定的政策环境,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境外主体增持人民币资产,既是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的战略选择,也是对人民币资产长期价值的认可。
袁帅进一步指出,外资流入对国内金融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充足的外资供给将提升市场流动性,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跨境资本流动的复杂性也对监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平衡开放与安全,防范短期资本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课题。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央行将继续推动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通过增强透明度、优化规则体系、整合投资渠道等措施,吸引更多境外机构参与境内市场。同时,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进一步巩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