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0月19日期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到63.2万辆,同比增长5%,环比增长2%,零售渗透率高达56.1%。同期,全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也表现出强劲增长,达到67.6万辆,同比增长6%,环比增长5%,批发渗透率更是攀升至58.5%。
回顾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截至10月19日,全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量已突破950.2万辆大关,同比增长23%;同期,累计批发量更是高达1112.3万辆,同比增长30%。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带动了行业整体发展韧性的提升,还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规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环保出行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市场的新宠。
行业发展动力强劲,市场前景广阔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达到158万辆,同比增长20.3%。这一数据再次印证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1%,显示出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强烈需求。
中银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进一步预测,随着销售旺季的到来,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从而带动电池和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不仅展现了产业在技术与规模方面的领先优势,也反映了国内外市场对新能源汽车需求的不断提升。随着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和充电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未来,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三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
企业着力强化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升级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大企业纷纷加大投入,着力强化自身竞争优势。例如,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披露了关于签署重大销售合同的公告。公告显示,其子公司华友新能源科技(衢州)有限公司与LG Energy Solution,Ltd.签订了《三元前驱体供应协议》,约定在2026年至2030年期间,向LGES及其指定采购商供应三元正极前驱体产品预计共约7.6万吨。
同时,华友钴业子公司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BAMO TECHNOLOGY HUNGARY KFT.与LGES及其子公司LG Energy Solution Wroclaw Sp.Z.o.o.签订了三元正极材料《基本采购合同》,约定在2026年至2030年期间,向LGES及其子公司LGES波兰工厂销售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合计约8.8万吨。
此外,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加速推动产业化进程。该公司已在韩国布局三元正极材料产能,并建设了6000吨/年的前驱体产线。同时,该公司在波兰的2.5万吨/年的三元正极产能也正加紧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投产,主要生产高镍和中镍三元等核心产品。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的扩张和技术革新,将有效推动上游电池材料行业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有效提升车辆续航里程,企业趋向于积极研发和应用新型材料,并采用新工艺优化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电池材料企业会通过产能全球化布局不断优化产品生产流程,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业务版图,强化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突破也是多家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投资者调研纪要显示,其参股公司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已完成半固态电池安全突破,通过电芯级全针刺及pack级热失控测试,并开发出高安全性固态电解质涂层,可实现长时间高温烘烤下无变形、无收缩,具有很强的可制造性。
面对当前产业趋势,武泽伟建议,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从技术创新、业务拓展和战略协同三方面着力,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在技术方面,应聚焦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核心领域实现突破,形成差异化优势;在业务方面,可加快布局快速充换电、智能底盘、车网互动等新兴板块,拓展增长空间;在战略层面,可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建设数据共享平台等方式,增强协同效应与可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