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呈现差异化特征。其中,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达124110元,较上年增加3412元,名义增长2.8%;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69476元,同比增加1136元,名义增长1.7%。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统计采用可比口径计算,剔除了物价变动及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单位覆盖范围变化的影响,确保数据更具可比性。
统计范围涵盖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等非私营法人单位。数据显示,非私营单位工资水平显著高于私营单位,主要源于其产业结构和岗位类型差异。工资构成包含实际领取的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及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全部劳动报酬。
分省数据:9省份非私营单位工资超12万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5》披露,2024年31个省份中,上海、北京、西藏、天津、浙江、广东、江苏、青海和宁夏9个省份的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突破12万元大关。其中,上海和北京以显著优势领跑全国,两地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总部经济发达,高薪岗位密集,人才吸引力强劲。
在私营单位方面,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五地平均工资位居前五,反映出经济发达地区对私营经济的支撑作用。

图:2024年31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5》)
省内差异:省会城市收入优势明显
数据显示,多数省份内部工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安徽为例,省会合肥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达122162元,为全省唯一超12万元的城市;山西太原则以113002元成为全省唯一超10万元的城市。类似现象在多地普遍存在,凸显核心城市对人才的集聚效应。
行业差距:金融、IT、科研领跑全国
从全国范围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稳居年平均工资前三。但分省来看,行业排名呈现地域特色:金融业在14个省份的非私营单位中工资最高;IT行业在7个省份领跑;采矿业则因资源型产业突出,在8个省份中位居第一,另在3个省份中排名第二。
此次数据不仅揭示了区域经济差异,也为求职者、企业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工资水平格局或将进一步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