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五五”规划蓝图正式发布,明确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居民消费率显著提升,内需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核心方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锚定了清晰航向。新质生产力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消费提质升级作为内需扩容的核心抓手,二者的协同发力正成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强大助推器。
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经济运行情况与内在驱动力,正是这一战略逻辑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了首都在“十五五”规划引领下迸发的强劲动能。
10月27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召开三季度首都经济形势解读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5.6%,创2022年以来次高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2025年北京经济呈现“一季度开局良好,二、三季度增势稳定”特征,三季度总体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创新力与活力。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核心支撑,正是北京锚定“十五五”航向的生动实践:新质生产力筑牢经济增长“硬支撑”,消费提质升级激活内生发展“软动力”,共同推动北京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前三季度,北京紧扣“十五五”规划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以“重点产业稳盘、新兴产业提速、未来产业突破”为逻辑主线优化产业结构,筑牢经济增长“硬支撑”。
重点产业“压舱石”作用凸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合计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三大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8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2.5%,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新兴产业为产业升级注入“加速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领跑发展,前三季度北京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7.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16.5%,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3.2%,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未来产业的多点突破,更让北京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清晰可见。围绕量子计算、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北京构建“基金 + 平台”支持体系:8只政府基金覆盖六大未来产业,累计出资228.39亿元;31个创新平台加速落地,新建北京唯实具身智能研究院、推进前沿脑机接口研究院建设,既打牢未来产业基础,也为新质生产力储备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北京已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作机制,形成“突出科技供给、突出企业主体、突出成果转化、突出链链对接”的“北京模式”。目前,北京1475家企业设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0家,全市智能算力总规模达4.2万P,创新主体活力持续激发。
展望后续,北京将继续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领域突破、区域协同深化三大方向,出台中试服务能力提升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创新药械等项目增产,支持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产业布局,让新质生产力继续成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新质生产力筑牢经济增长“硬支撑”的同时,北京同步以消费提质扩容激活内需潜力,通过服务消费升级、新业态培育、场景创新,为首都经济发展夯实市场增长“软动力”。
前三季度,北京消费领域呈现多维度亮点。服务消费主导地位持续巩固,1-9月占比达59.8%,为近五年最高。其中,信息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等领域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消费增长的新亮点。
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GDP达到1.5万美元左右时,服务消费将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2024年北京人均GDP已达3.2万美元,正处于服务消费扩容升级的关键期,有力支撑市场总消费额稳定增长。

除服务消费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同样是北京消费领域的重要亮点。智能化消费、个性化潮玩消费、深度体验消费渐成趋势。例如,在AI终端产品上,AI平板等智能产品出货量领先,PICO头显国内份额超50%;国庆假期“深度体验”游客增多,“为体验付费”的包车游订单同比增长75%,入境游客量增长42.9%,展现出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与活力。
为夯实消费市场增长“软动力”,北京打出一套组合拳。围绕优化消费环境,推出延时服务、“即买即退”等便利措施;推进“两园一河”、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建设,培育文旅新场景;推广“演唱会+”“会展+”等融合模式;通过消费贷贴息等政策,联动商圈、景区推优惠,释放消费潜力。
未来,北京将持续激活消费潜能,推进功能区级文旅地标建设、实现坝河至大运河游船通航,深化夜间文旅活动、微度假目的地等场景创新,推动国潮IP、非遗体验与科技产品深度融合,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综合来看,北京三季度经济稳进提质的答卷,是锚定“十五五”规划,“新质生产力+消费升级”双引擎驱动的扎实成果。未来,北京将持续推动产业与消费升级深度融合,切实将规划部署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在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征程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