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屈宏斌:破解消费困局的关键政策——提升农村养老保障

时间:2025-10-31 20:07:07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近日,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前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就破解当前消费困局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通过发行专项特别国债,在三年内将农村基础养老金从目前的200元级别提升至1000元,是激活居民消费、破解消费难题的最有效政策抓手。



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期间的消费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居民消费率要“明显提高”。然而,多年来,“扩大消费”的口号虽响,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今年9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仅为3%,2024年我国居民消费率刚过54%,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以上水平,甚至比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也低了近10个百分点。

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消费者不愿消费,而在于他们背负着沉重的“隐性账单”。这份账单,主要压在了70后、80后和90后的肩上。数据揭示了一个现实:在80后群体中,77%的父母是农村户口;90后中,这一比例仍高达72%。然而,他们父母每月能领取的农村基础养老金,全国平均还不到200元——黑龙江163元、河南153元,即便在经济发达的山东,部分农村地区也才180元。这点钱,连基本的医疗费用都难以覆盖,最终只能依靠子女“贴补”,成为了城镇中青年的“固定支出”。

一位90后的互联网运营人员,月薪3万却舍不得购买一件千元外套。他的理由很实在:“我爸妈在河北农村,每月只能领到178元的养老金。万一他们得个小病住院,一次就要花掉我半个月的工资。我哪敢乱消费?”这种“上有老要养,下有小要育”的困境,并非个例。央行数据显示,有农村养老负担的中青年,储蓄率比无负担群体高出23个百分点,而消费意愿则低了18个百分点。这正是消费市场“有劲使不出”的核心症结所在。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呢?屈宏斌认为,关键在于财政资源的分配方向。与其将资金投入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基建项目,不如将其用于能撬动消费的民生领域。发行专项特别国债,将农村基础养老金在三年内提升至每月1000元,无疑是一项极具性价比的“投资”。

这笔账其实很容易算:全国农村60岁以上老人有1.2亿,按每月补贴800元计算,年新增支出约为1.12万亿元,还不到每年GDP的0.8%,仅为过去这些年每年铁公机公共投资额的十三分之一。然而,它带来的消费拉动却是“乘数级”的。社科院的研究显示,农村老人养老金每增加100元,家庭整体消费就会提升4.2%,其中医疗、食品等刚性支出占比下降,而文娱、家电等改善型消费占比上升,这正好契合了“十五五”期间消费升级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措能够精准“松绑”消费主力军。80后、90后正处在消费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但却被养老负担捆住了手脚。当他们的父母每月能够领取到1000元的养老金,覆盖基本生活开支时,他们就不必再将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无论是换辆新能源车、带家人旅游,还是给孩子报素质班,他们都会更有底气。这比发放几百元消费券、搞短期促销要管用得多——前者是解除后顾之忧的“长效引擎”,后者只是隔靴搔痒的“临时刺激”。

别再认为扩大消费“知易行难”了,关键是找对抓手。将特别国债的“真金白银”投向农村养老领域,让老人有钱花、让中青年敢消费,才能真正激活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毕竟,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从来不是靠政策“喊出来”的,而是靠民生底线“兜出来”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