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机圈“Air”大战,苹果已经折戟

时间:2025-11-12 11:13:43 来源:华尔街见闻官方 作者:华尔街见闻官方


作者 | 黄昱

编辑 | 王小娟

如果盘点2025年手机圈的年度关键词,那一定少不了“Air”。这场风潮由苹果9月发布的“史上最轻薄的iPhone”——iPhone Air点燃,随后华为、联想等品牌纷纷入局,推出各自的“Air”机型,试图在这条新开辟的赛道上分一杯羹。

然而,目前来看,“Air”机型的市场前景并不明朗。11月11日,有市场消息称,因 iPhone Air 市场销售表现欠佳,苹果公司决定将下一代 iPhone Air 的发布计划无限期延后,而该机原计划与iPhone 18 系列一同在2026年9月推出。

这一决策其实并不让人意外。苹果iPhone Air自从9月发布以来,虽然因外观创新而备受关注,但实际销量却并不佳,以致供应链产能大幅缩减。

有“最懂苹果分析师”之称的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也明确指出,iPhone Air 需求低于预期,供应链已经开始降低出货与产能。到2026年一季度,供应链产能普遍缩减 80% 以上,部分出货前置时间较长的零部件,预计在2025年底前停产。

数码博主 @数码闲聊站也透露,苹果 iPhone Air 销量表现惨淡,国行首销周销量只有 5 万+。

“这意味着既有 Pro 系列与标准版机型,已经涵盖了大部分的高阶用户需求。其他新形态很难再找到新的市场空间,从mini、Plus到如今Air的尝试都没有成功。”郭明錤说。

这些年苹果一直被质疑“挤牙膏式”创新,iPhone Air可以算是其近年来创新突破最大的一款机型,机身只有5.6毫米的厚度,整机重量仅165g。

iPhone Air的极致轻薄让人感到了惊艳,但也为此进行了妥协,续航和影像能力表现有限,而且价格并不便宜,售价7999元起。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华尔街见闻表示,类似以前的mini系列,不管是做小还是做轻薄的前提是不能砍其它的使用体验,尤其是现在国产品牌都在卷电池续航的时候,续航更成为iPhone Air的一个短板,影像等方面也都有欠缺。其次就是国内eSIM业务办理的繁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Phone Air的销量。

“极致轻薄”这一细分赛道今年迎来了众多玩家。

事实上,在苹果之前,三星也于5月份发布了 Galaxy S25 Edge,虽然没有用“Air”作为后缀,但它定位也是超轻薄。

不过,跟苹果一样,三星这款产品同样折戟,韩媒 NewsPim 爆料,三星已经决定终止 Edge 系列。

到10月底,联想发布了moto X70 Air ,成为这轮“Air”风潮中首家入局的中国品牌,厚度 5.9 毫米,同时凭借塑料机身将重量压缩到160克,还保留住了实体双卡。不过,与其它家不同是的,moto X70 Air定位中端市场,售价2599元起。

11月11日,华为也上线了其首款以“Air”命名的手机机型——Mate 70 Air,售价4199元起。不过,Mate 70 Air没有和 iPhone Air 一样追求极致轻薄,把屏幕做成了 7 英寸这种少见的大尺寸,厚 6.6 毫米,重量也去到了208克。

郭天翔认为,华为Mate 70 Air虽然薄,但通过把屏幕做大,在机身有充足空间的情况下可以放入更大的电池和镜头模组,因此重量并不轻。

可以看到,华为努力希望在轻薄与性能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郭天翔指出,华为除了探索轻薄手机是否可以获得市场较好的反馈以外,华为对这款产品的定义是在影像,电池等配置方面并没有做出太多取舍的情况下,通过一块更大的屏幕来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满足对于手机轻薄要求的用户以外,也满足大屏用户的需求。

此外,华为Mate 70 Air也是华为在Mate 70系列进入到产品末期时,通过提供一个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来获取更多销量。

然而面对三星和苹果的相继折戟,更多厂商似乎并不会轻易入局。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最近提到以轻薄为卖点的Air手机时也表示,从产品设计角度看,Air手机是非常大胆的创新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但极致的薄,的确会带来用户体验的牺牲,包括 续航,散热,性能,相机等。

与此同时,他指出:“从实际的销售情况来看,(Air手机)的确是非常小众。更重要的还要看过段时间后,用户持续使用的比例。”

郭天翔也表示,目前看,现有技术条件下,轻薄手机还是难以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使用体验,并没有其它更多的厂商跟进。

可以预见的是,能否在轻薄化与实用性间找到黄金平衡点,将决定“Air”大战的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