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又迎来一家特专科技公司冲刺18C上市。
这家公司是上海森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森亿智能),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医疗AI企业。公司管理团队极为年轻,三位核心成员年龄介于33至36岁,董事会7人中有5人均是30+的年纪。
创始人张少典是1988年出生的安徽马鞍山人,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ACM班,然后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了医学信息学博士,拥有亮眼的学历背景。
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享有盛名,以其独特的培养模式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计算机顶尖人才。除了张少典,第四范式创始人兼CEO戴文渊,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米哈游联合创始人兼CEO蔡浩宇等都毕业于此。
在张少典的带领下,森亿智能成为全球范围内唯一实现L1至L4级别解决方案全覆盖的AI医疗企业,拥有从数据基础设施到应用层算法及软件的全栈技术研发能力。(L1为数据智能级,AI提供数据洞察与分析;L2为智能辅助级,AI输出辅助决策意见;L3为条件自主级,AI可完成特定工作流任务;L4为全自动化级,AI能执行端到端工作流。)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以2024年收入为衡量标准,森亿医疗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医院AI医疗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大型医院AI医疗解决方案供应商。
公司IPO前估值为26.6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红杉中国、GGV、IDG、真格基金、华岩资本、树兰医疗、中电健康基金、襄禾资本、国药资本、中金甲子、阳光保险、盛宇投资、龙门投资、天雅资本、北京新航城基金、长春新区等。
88年学霸的创业之路
AI医疗,作为一条IT和医疗复合型交叉赛道,本科学计算机,博士修医学信息的张少典确实是最合适深耕于此的选手。
在万众创业的时代,张少典的创业“种子”源自他刚刚开始读博时。在他的第一堂课上,老师为他们展示了一个数字:2010年美国有25万人死于医疗差错,这个数字大于因为战争、交通事故、吸毒以及自杀导致死亡的人数之和,因此医疗差错位居美国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仅次于心脏疾病和癌症。
这组数据让张少典颇为震撼。他也由此立志要将自己所学用以改善行业。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也让他了解到国内医院的数字化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而医院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路势在必行。
当时,国内AI(NLP方向)的创业已经开始呈井喷之势,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所以博士一毕业,张少典没有选择拿高薪offer,而是拉上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师弟马汉东等人一起回国创办了森亿智能。“我们想解决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将医院里沉淀了这么多年的医疗数据唤醒,发挥其价值,赋能临床和医院的管理。”
一个刚毕业,没有行业经验的博士生去创业,仍然要吃很多亏,掉不少坑。
凭着一腔热情创业的张少典很快就发现,创业和在学校做学问完全不是一回事,打磨出一款受市场认可的产品有多么难。“最早我们刚创业的时候,真的就是不明白一个学术的产品和一个能够卖出去的商品,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挑战。”张少典说,创业团队都是技术出身,对于如何打开市场也并没有太多经验。
在初次融资上,也必然会面对投资人的迟疑。张少典犹记得北京东三环游荡,到处找投资的场景,“很多投资人都觉得我们太年轻了,也没在国内医疗行业里打拼过,所以我们频频被拒绝。”他回忆。最终,直到徐小平的真格基金投资了他们,公司才终于有了启动资金。
张少典还记得,最开始产品研发出来后,一直苦于无处落地实践。直到2017年初,才终于有了第一个客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当时,为了更好地支持产品落地,张少典把28人的团队直接“搬到”了儿童医学中心办公,一待就是4个月,最终成功落地了第一个产品。这次合作让森亿智能真正理解了医院的实际需求。
随着公司发展,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2018年,张少典招募一批医药代表组建销售团队,却发现卖药与卖医疗信息化产品逻辑全然不同。拍脑袋立项的产品因脱离需求,导致7000多万元研发投入打了水漂。
当时公司刚完成两轮超亿元融资,团队从70人扩张到300人,可销售瓶颈与管理混乱叠加,让这位“学霸”陷入“每天都在焦虑挫败中”的至暗时刻。
破局,始于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张少典重新挂帅销售,立下“研发立项需销售、客户、服务负责人共同否决”的规矩,带领团队“一家家敲医院的门”。最磨人的一次合作,历经三任销售、耗时27个月才与某三甲医院签约。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又为公司带来新的转机。就这样,森亿智能的产品终于逐渐打开局面,开始覆盖到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经服务超过750家医院,其中包括超400家大型医院。
L2级收入占比首超50%
森亿智能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其全球唯一的L1至L4级解决方案全覆盖能力。这一技术架构覆盖了从数据基础设施到应用层算法及软件的全链条能力。
具体而言,L1级“数据智能”专注于解决医疗数据的治理问题,将分散在多系统中的杂乱数据整合为标准化、可视化的信息。
L2级“AI辅助” 则进一步将医疗知识库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为诊断、治疗计划和医院运营提供个性化决策支持建议。
2024年,森亿智能的L2级解决方案合约收入达到1.487亿元,占总收入的51.0%,首次超过L1级解决方案的1.428亿元。这一收入结构变化标志着公司的技术价值正从基础数据服务向更高阶的智能决策支持迈进。
也因此,公司报告期收入倍增亏损收窄。
招股书显示,森亿智能的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1.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2%。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1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3%。
净亏损呈现持续收窄的态势。具体来看,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亏损额分别为3.76亿元、3.52亿元和2.07亿元。这一改善得益于毛利率的提升和运营效率的优化。公司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26.9%提升至2024年的37.1%,2025年上半年更是达到38.9%。这反映出其业务模式的优化和成本控制能力的提升。
研发投入也趋向理性。研发投入占比已从2022年的94.6%优化至2025年上半年的19.8%,不断提升运营效率。
目前,公司最具前瞻性的技术是在L4级别的布局——2025年上半年,森亿智能在沙特落地了全球首个AI主导的诊所试点。这是大模型技术支撑下的智能体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现了“无人化”端到端全流程诊疗的落地。
之所以选择沙特,是因为这里政策包容、医疗数字化需求迫切,且与中国政策“健康丝绸之路”深度绑定。“沙特‘2030愿景’与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契合,为技术出海创造了黄金窗口。”张少典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沙特慢性病管理需求与中国AI技术优势形成互补。张少典举例,沙特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8.3%,位居全球第二,基层医生却不足总需求的40%。AI诊所通过标准化流程,可将单次慢性病随访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3分钟,极大缓解医疗资源缺口。
数据显示,沙特医疗健康市场前景广阔,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683亿美元,到2034年更是有望增至152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3%。“医疗资源越匮乏的地区,技术普惠的价值越凸显。”张少典说。
9轮融资,腾讯IDG红杉齐聚
AI医疗企业的盈利之路向来不短。主因是研发投入大、商业化落地难、盈利周期长、监管严、获客成本高。加之医院客户付款周期长,资金回笼慢,若缺乏外部融资,现金流将承受巨大压力。
森亿智能自成立以来已完成9轮融资输血,累计融资额超过13亿元。投资阵容强大,包括腾讯、IDG资本、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的投资支持。在环境变化的2024年,还完成了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公司投后估值达26.6亿元人民币。
2016年完成天使轮近千万的融资,领投方为真格基金,由华岩资本和树兰医疗跟投。
2017年11月A轮:5500万元融资,由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中电健康基金战略投资。
2018年5月B轮:1亿元融资,由GGV纪源资本、红杉资本中国、真格基金投资。
2018年8月B+轮:襄禾资本投资。
2019年7月C轮:2.5亿元融资,由腾讯领投,国药资本跟投。
2020年12月D轮:4亿元融资,由中金甲子领投,阳光保险、腾讯跟投。
2021年7月E+轮:5亿元融资,盛宇投资、龙门投资、IDG资本投资。
2022年8月E+轮:天雅资本投资。
2024年7月F轮:由北京和长春两地的知名国有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包括北京新航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长春新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市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长春长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从股权结构来看,创始团队为核心持股方,包括董事长兼CEO张少典博士、联合创始人马汉东博士,以及上海森极、上海森京、杭州创基、上海森祈等员工持股平台。IPO前创始团队合计持股比例约为30.58%。
机构投资者方面,腾讯实体持股13.25%,IDG资本通过珠海慧亿持股11.28%,红杉中国通过红杉铭德持股11.23%。
根据招股书,森亿智能此次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持续完善Synapse技术平台建设;加速现有产品体系的优化升级;构建全球化的商业网络,重点拓展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寻求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并购机会。
若能成功上市,对森亿医疗而言不仅是“及时输血”,更是支撑其持续研发与市场拓展的关键一步。
目前,全球AI医疗解决方案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期。
据预测,全球AI医疗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0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906亿元。中国市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将从2024年的164亿元扩大至2030年的353亿元,占全球市场约40%的份额。
由技术演进推动的市场规模来看。到2030年,全球L3级AI医疗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08亿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70亿元。而L4级解决方案将在2025年左右进入全球试点,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