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机器人亮相后成“团宠”,小鹏已经悟了赚钱不必死磕造车?

时间:2025-11-12 13:01:13 来源:BT财经 作者:BT财经



小鹏汽车成为科技行业的焦点。

近日,小鹏在科技日上发布了其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IRON,引发全网热议。尽管#小鹏机器人是皮套人#一度登上热搜,质疑声四起,但创始人何小鹏次日迅速以一段“一镜到底”的拆解视频回应舆论,用硬核技术细节证明IRON并非噱头,而是具备真实工程能力的智能体。这场风波非但未削弱小鹏的品牌形象,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技术驱动型智能出行公司”的定位。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机器人发布前后,京东、阿里巴巴(通过高德)、vivo、大众汽车等横跨物流、地图、消费电子与传统汽车制造的巨头企业,接连宣布与小鹏达成战略合作。短短三个月内,小鹏几乎成为产业界争相拉拢的“团宠”。

这背后,绝非小鹏挑对了“幸运日”,而是一场反映中国智能产业格局重构的前奏。

三位一体的“硬核护城河”

在当前中国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赛道中,企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垂直整合型制造巨头;二是以蔚来、理想为代表的产品体验导向型新势力;三是以华为、百度为代表的纯技术方案提供商。

而小鹏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具备整车制造能力、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系统、以及向通用人工智能(AGI)延伸的机器人技术布局。

小鹏布局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非常明智的事。小鹏早在2024年就实现了全国城市道路的无高精地图覆盖,成为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去地图依赖”的L2+级自动驾驶系统。截至2025年10月,XNGP用户累计行驶里程突破15亿公里,数据闭环能力远超同行。这种真实路测数据积累,使其算法迭代速度持续领先。



2025年8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与小鹏深化合作,不仅采购其智能座舱与智驾方案,更将联合开发的CEA(Centralized Electronic Architecture)电子电气架构从纯电平台扩展至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型。这意味着小鹏的技术不再局限于电动车领域,而是具备了向传统车企“反向赋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小鹏作为技术平台方收取技术服务费,延续其高毛利、轻资产的商业模式。

IRON机器人的发布,标志着小鹏正式从“智能汽车公司”迈向“通用智能体公司”。其采用自研的端到端大模型驱动运动控制,关节模组、力控系统、感知融合均为内部研发。尽管初期存在表演性质,但其底层技术路径清晰——复用汽车领域的感知、决策、执行链路,实现技术迁移。这种“汽车-机器人”双轮驱动的AI战略,使其在AGI竞赛中占据独特卡位。

正是这种“整车+AI+Robotics”三位一体的技术架构,让小鹏在产业智能化浪潮中成为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

从卖车到卖技术,不做围墙花园

过去,造车新势力普遍面临“卖一辆亏一辆”的困境。而小鹏自2023年起便开始探索技术输出模式,并在2025年实现质的飞跃。

与大众的合作不仅是品牌背书,更是商业模式的验证。小鹏不需承担整车制造与销售风险,仅通过提供CEA架构、XNGP算法、智能座舱系统,即可获得稳定技术服务收入。据行业估算,每台搭载小鹏技术的大众车型可为其带来约2000-3000元人民币的技术授权费。若年销量达百万辆,仅此一项即可贡献20-30亿元营收,且毛利率高达70%以上。

2025年11月6日,小鹏在广州正式发布首款Robotaxi,并宣布与高德地图深度合作。高德作为阿里巴巴在2025年的战略重心,拥有海量出行用户与地图数据。双方将共同构建“自动驾驶+地图+打车”闭环生态。小鹏提供车辆与自动驾驶系统,高德提供流量入口与调度平台,形成双赢。



值得注意的是,Robotaxi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未来盈利的关键。据小鹏内部测算,单台Robotaxi日均运营12小时,年收入可达15万元,成本回收周期约3年。一旦规模化,将成为稳定现金流来源。

在智能生态建设上,小鹏展现出罕见的开放姿态。不同于某些厂商坚持封闭系统,小鹏主动拥抱外部生态,成为跨设备、跨行业的“连接器”。

2025年9月,vivo宣布与小鹏战略合作,将OriginOS 6与小鹏BlueOS 3.0深度融合。用户可在手机与车机间无缝流转任务、共享算力、同步AI助手状态。例如,手机上的导航路线可一键投送至车机,车载摄像头识别的路况信息可实时回传手机。这种深度协同,依赖双方对底层协议的开放与互信。

此举不仅提升用户体验,更构建了“手机+汽车”双终端的AI入口壁垒。在AI终端入口争夺战中,小鹏选择与头部手机厂商结盟,而非自建手机生态,体现了其务实与聚焦的战略定力。

2025年10月,京东物流与小鹏在迪拜合作建立中东最大新能源汽车备件中心。该中心覆盖海湾六国,支持72小时极速配送。这不仅解决了小鹏海外用户售后痛点,更借助京东全球物流网络加速其出海进程。

数据显示,小鹏2025年1-10月海外销量同比增长210%,欧洲、中东、东南亚成为三大增长极。而京东的加入,使其全球化从“卖车”升级为“服务体系输出”,极大提升了品牌信任度。

站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支点”上

为何京东、阿里、vivo、大众等巨头纷纷选择小鹏?根本原因在于: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各方都需要一个能提供真实技术价值与商业落地能力的“支点”——而小鹏恰好站在了这个支点上。

对传统车企(如大众)而言,小鹏是智能化转型的“外挂大脑”,可快速弥补其在软件与AI领域的短板;对互联网巨头(如阿里/高德)而言,小鹏是自动驾驶落地的“最佳载体”,可将其地图、出行服务嵌入真实物理世界;对消费电子厂商(如vivo)而言,小鹏是AI终端生态的“关键拼图”,可拓展其AI能力的应用场景;对物流平台(如京东)而言,小鹏是全球化布局的“技术伙伴”,可共同构建新能源时代的全球服务网络。

小鹏既不是纯硬件制造商,也不是空谈概念的科技公司,而是兼具“整车制造能力+自主核心技术+生态开放意愿+全球化执行力”的稀缺型智能出行平台。这种复合能力,在当前高度碎片化的智能产业中极为罕见。

曾几何时,小鹏被归类为“造车新势力”,与其他几家一同在生死线上挣扎。但如今,它已悄然完成身份跃迁——从一家汽车公司,进化为智能出行时代的“新基础设施提供者”。

当京东需要全球备件网络,阿里需要自动驾驶落地场景,vivo需要车机生态延伸,大众需要电子架构升级,他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同一个答案:小鹏。

这不仅是小鹏的胜利,更是中国智能产业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协同”的缩影。未来,随着IRON机器人、Robotaxi、CEA平台等业务的成熟,小鹏有望进一步打破汽车边界,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智能的核心枢纽。

在这个意义上,“团宠”只是开始,真正的主角戏才刚刚拉开帷幕。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