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美团拼好饭:给中国餐饮业一个“更优解”

时间:2025-11-12 16:14:34 来源:锦缎研究院 作者:锦缎研究院



环顾中国互联网近几年发展,当人口红利期逐渐过去,整体呈现了一种竞争加剧的趋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商业社会,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共识:

这个世界是不断进步的,但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不断地竞合和阵痛,只有在动态博弈的过程中,才会诞生新一轮的物种繁荣。尤其是建立在正确价值观导向下的良性竞争,会带来多方利益的大洗牌和再平衡,也会诞生出更符合时代叙事和商业逻辑的新模式,比如:美团拼好饭。

很多人认为拼好饭只不过是平台推出的低价获客产品,但以目前美团对外披露的数据来看,拼好饭已经达到了日订单量峰值超过3500万单、用户超过2.7亿,入驻餐饮品牌超过5000家的规模,显然早已不是短期促销的手段,而是长线布局的创新型商业模式。

当我们深入了解其业务模式后,才会发现拼好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主要原因在于:拼好饭的商业模型,可能是目前餐饮行业供需双方利益的帕累托更优解,也是符合时代叙事和社会责任的理想答卷。

01 供给侧:一场围绕餐饮业的C2M改革

上个月,我们从日本餐饮社会平成时代的变革出发,探讨了第四消费时代下,日本平成代际的餐饮企业,如何实现从零散化到集约化的变革(参考:《日本餐饮的“平成食代”,正是中国“西贝们”的镜与鉴》)。

行文中,我们提出了日本社会和中国社会的不同:中国食材的自给率远高于日本,烹饪的技艺也要更加丰富,餐饮供给更加分散个体化程度高,相对应的餐饮需求更加多元。显然简单复刻日本餐饮供给侧,从传统连锁化-数字化-资本化的套路,并不现实。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桥接现如今中国特殊的供给模式和消费趋势呢?答案都藏在各国的时代禀赋下,比如日本连锁化依赖的是上世纪半导体崛起后,从手账向数字台账转型的优势,塑造了各行各业的管理学大师。

而我们国家目前最具优势的禀赋正是移动互联网和平台化,相对应的,现如今美团拼好饭的模式,其实就是桥接中国餐饮供给和社会餐饮需求的更优解。

拼好饭类似于电商前两年主流的C2M叙事,即砍掉所有的中间环节,将消费者和餐饮商家做直接的桥接。



图:拼好饭C2M模式拆解,来源:锦缎研究院

回到餐饮行业的供需关系之上,参考餐饮行业的不可能三角,对于目前国内餐饮规模化的最大难点,就是难以实现成本的摊薄。

我们的烹饪技法太多了,产品品类和食材丰富,所谓众口难调,带来的结果是餐饮行业的产品种类五花八门,难以通过产品复用来实现成本的摊薄。

而拼好饭的逻辑在于,框定某一品类的单一产品(比如肯德基“全鸡套餐”),给予商家确定性需求,商家订单相对聚焦于某一类产品,便可针对性地进行供应链优化,菜品的批量采购,营运的标准化,极大的摊薄单一产品的成本,从而实现在让利消费者的同时,保证营运利润。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曾对媒体举例,一个炸鸡店以前几十个sku,现在几个,商家的人工可以少,设备可以少,只要一个可乐机一个炸鸡机器,供应链在集中,效率在提升,我们看到专业做拼好饭商家的净利率比平均水平并不差。

在平台结算上,拼好饭和普通外卖也做出了差异化,拼好饭一单一结,平台不收取佣金,每一单的利润也是确定的,更方便商家进行利润评估和定价。

我们以加盟星餐饮行业的成本占比为例,画一张图,便不难理解拼好饭为何能大规模降低商家的营运成本:因为单量的提升不仅能提高固定成本的摊薄效率,更能拓宽固定成本的边界,通过聚焦需求将食材也纳入可摊薄的区间。



图:不同模式下成本摊薄区间,来源:锦缎研究院

因此,拼好饭的商业模型适用范围很广,即使定价低也非常受到头部商家的欢迎,目前入驻餐饮品牌超过5000家的规模,不乏肯德基、海底捞下饭菜、老乡鸡等餐饮连锁化高的大牌餐饮,国际快餐品牌巨头也在关注拼好饭模式创新,积极与平台合作联合优化供应链定制产品,从侧面证实了拼好饭相较于传统连锁,摊薄成本的优势亦很明显。

当然,许多小商家也受益于此,临沂朝阳糁馆老板张秀高在2022年6月上线了本地特色小吃朝阳糁配现炸油条,如今一天卖出100多单,占到总营业额的三分之一,一个月多挣5000块,甚至可以多雇一名服务员。

很明显,目前美团拼好饭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在供给侧形成了难以媲美的成本优势:

根据华泰证券的研究统计,拼好饭的C2M模式对供给端的改善非常明显:90%入驻拼好饭的商家实现销量提升30%以上,叠加出餐效率提升,带动成本下降20%以上。

成本摊薄后,一部分利润可以用来反馈补贴需求侧,商品价格会相对降低,从而进一步刺激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02 需求侧:用商业创新带来普惠

过去两年,围绕国内消费叙事的逻辑,从追求简单的消费升级逐渐转身,但与之对应的,绝不是消费市场的疲软,而是消费观念的转变:从追求价格带来的身份认同,转向追求效率的理性繁荣。

消费领域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最典型的是近年来大火的文旅市场,今年十一假期国内旅游出行人次达到了8.88亿,消费金额突破8000亿,但人均消费金额较去年整体下滑了5元左右,消费需求并没有减弱,而理性消费的趋势正在被印证。

这一点餐饮行业亦有印证,2023年以来餐饮业营业额维持不错的态势:保持了与社零消费相对持平的正增长。



图:2023年以来社零及餐饮业营业额趋势,来源:Saka财经

但是客单价有明显下滑,10月16日,第八届餐饮产业大会上的一组行业数据显示,当前餐饮客单价已接近2015年水平。这一数据与最新监测结果吻合,2025年三季度全品类餐饮人均消费较去年下降12%,其中新开门店人均价跌幅达18%。以连锁快餐为例,主流套餐价格从35元区间下探至25元左右,街头小吃客单价多稳定在15元以内。

如果放在可比环境下,现如今理性繁荣的消费叙事与日本的第四消费时代并不完全趋同,我们整体的经济运行根基更稳,产业链更全,并没有完全陷入经济停滞的大背景。

其实现如今更像是三浦展笔下的《孤独社会,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对于可选消费,消费者追求更多的自我认同,因此二次元、泡泡玛特可以成为佼佼者。而对于必选消费,消费者更加注重成本。

成本的具象,从空间和时间成本两个方面体现,空间代表着到家业务的蓬勃发展,外卖也好、即时零售也罢都是如此。而时间成本体现在消费者为必选消费付出的单位劳动经济成本,自然是越平价越好。

而拼好饭的模式正是贴合这种消费观念叙事,一方面固定单品和套餐降低了用户的选择成本,一方面通过摊薄成本降低了用户的实际支出。将高频和性价比两个标签贴合,做到了极致。

商家掌握消费者需求后,获得更集中的单量,再进行集中配送,从效率上进行了重整,对应的成本也降低。正如前文所言,它是一种爆品逻辑,走薄利多销的路径。

举个例子,以笔者所在地区点同一款产品(最左侧为拼好饭,其中一家未找到相同门店,扣除运费也高于拼好饭),拼好饭的实际到手价格有明显的优势。



图:同单品不同外卖平台价格对比(最左为拼好饭),来源:各大外卖平台APP

价格低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影响的可能仅仅是日常开支,而对于部分消费者而言,其价值远超于此:

抖音博主“翔子在努力”是一位不幸患了脑瘫的大哥,他在日常视频中写到:“拼好饭没有了,买一碗饭太贵了”,他也在视频中提及过:“又吃上好吃的面了,之前每次老妈不在家,我就点拼好饭,会便宜一半,很多大品牌,份量很多,也很干净,还可以看商家上传的后厨照片。”

山东农民工老李陪患癌妻子到天津看病期间,为了省钱都会点拼好饭。被诸多媒体报道,网友纷纷说,“拼好饭本意就是为了更多困难的人吃上饭,商家打开口碑,不知道为什么会被玩梗,嘲笑苦难好像很有意思一样”。

新加坡有“国民食堂”,香港流行吃“两餸饭”,都是对“便宜又实惠好吃饭菜”的刚性需求。拼好饭把这种“国民食堂”模式搬到了线上,就是为了解决许许多多普通人日常吃饭的基本需求,不管顾客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小县城。

拼好饭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既为消费者带来价格更低的供给,贴合时代叙事,又用科技带动普惠,实现社会价值。这正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商业创新。

03 平台侧:用制度创新坚守商业底线

在理解了拼好饭供需两侧核心逻辑后,按照既有的商业模型,我们还是回到平台渠道侧,即美团除了构建商业模式的闭环,还为拼好饭的持续多年的营运做了哪些努力。

其实很简单,所有的普惠商业模型,在平台端都存在一个问题: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人都存在私立,必须有第三方监管来维护市场底线,对于普惠平台尤其如此。前几年电商平台通过退款机制革新,倒逼供给提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出现了潜在的问题。

而餐饮行业作为衣食住行刚需行业,社会属性更强,自然也需要更多的力量来维持市场的可控有序发展。

拼好饭在平台维护运营侧也致力于此,推出“百万亮厨”计划,联合20万商家打造透明开放标杆,通过图文实况、视频直播等,向顾客即时更新真实的后厨环境;同时,还将推动100万商家升级明厨亮灶,建设透明后厨。

现在打开美团拼好饭页面,用户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商家随手拍的“今日后厨实况”。今年5月,为降低中小商家的食安展示门槛,美团拼好饭在行业内首创了更轻量化的“食安日记”功能。

即使是拼好饭上的小商户,也可以只用手机打卡的方式,像上传朋友圈一样,随手记录后厨真实环境。今年2月以来,已经有11.7万家商户在美团开通了“明厨亮灶”视频直播,很多拼好饭商家也将加入到视频直播中。有的小餐馆每天午晚高峰准时开播,炒菜、装盒全程透明。



图:美团明厨亮灶及食安日记功能截图,来源:美团APP

围绕食品安全的平台功能创新,不仅保证了用户的基本权益,实际也抹平了拼好饭潜在的舆论风险,降低了交易摩擦系数,进一步的最大化交易规模,从而推动了前端汇聚需求、后端摊薄成本的正向飞轮。

04 结语:商业也可以有温度、有担当

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有一种观点逐渐深入人心:商业模式不只是追求利润的工具,更可以承载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这种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将分散的个体需求汇聚成集体的力量,从而为商家和消费者创造双向的确定性。

这种模式以折扣或权益的形式,让消费者以更低的成本满足日常所需,同时也帮助商家更精准地规划生产与服务,降低运营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相当于为普通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份“柔性保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险产品,而是一种通过商业机制实现的抗风险能力。

尤其在餐饮这类高频、刚需的行业中,这样的模式更具现实意义。人们每天都需要吃饭,而拼好饭通过集中需求、反向供给的方式,不仅让消费者享受到实在的优惠,也帮助餐饮商家稳定客流、降低浪费,实现更可持续的经营。这已不仅是一种交易行为,更成为连接供需、熨平波动的一种社会协作机制。

拼好饭的存在,是一种商业策略的胜利,也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彰显。在效率与规模之外,商业还可以有温度、有担当。它把“吃饭”这件最平常的事,做成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保险”,让每一份需求都被看见,每一份节省都被尊重。

这样的创新缝合了供给与需求的断层,也向我们证明:商业的模式演进,并非一定是竞争加剧下零和博弈的厮杀,它也有可能成为塑造企业与社会共同成长的基石——一种有人情味、有责任感的商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