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外卖大战的终极答案,在拼好饭里

时间:2025-11-12 20:38:05 来源:一点财经 作者:一点财经



一份十几块的快餐,一杯不到10块的奶茶,是消费平替,也是刚需。

在社交平台上,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故事正在同时上演:

上海金融圈的两位白领,在茶水间里比较的不是年终奖,而是谁的外卖更便宜,最终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拼好饭的怀抱;

安徽的脑瘫博主“翔子在努力”用不太灵活的手指敲下一行字,“拼好饭没有了,买一碗饭太贵了”,引发了全网共鸣。

从精打细算的金融精英,到努力生活的特殊群体,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世界,交汇在同一片消费新大陆。

在这片新大陆上,美团拼好饭日订单峰值突破3500万单,吸引了从肯德基到喜茶等超5000个品牌。它不像其他平台的补贴战那样喧嚣,却静悄悄地长成了参天大树。

当外卖补贴大战逐渐熄火之后,拼好饭凭什么获得独宠?它的量大管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低价之源

“我有三喜,一喜拼好饭,二喜拼多多,三喜特惠拼车。”

在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哲学中,“拼”字辈已经站稳了脚跟:购物用拼多多,出行靠拼车,吃饭找拼好饭。在这里,9.9元的麻辣烫、15元的老乡鸡套餐、6.9元的喜茶不是限时促销,而是日常标配。

这种可持续的低价从何而来?答案不在于补贴,而在于商业模式的重构。

一是需求聚集,实现“以量定价”。

拼好饭的底层逻辑与拼多多的“万人团”一脉相承,但更进一步——通过“同点一份饭”,将分散的个体需求汇集成集体议价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多个相近地址的人同点一份饭”的空间聚合。



产品设计上,“附近在拼”功能让用户能看到自己小区的人正在购买什么,轻松找到想吃的“上车”;目标明确地想买一杯9.9的瑞幸茉莉花拿铁,可以找到附近人的拼单。这种设计通过地理位置的相近性,为后续的配送效率提升埋下伏笔。

二是标准套餐,用爆品逻辑重构成本结构。

拼好饭本质上是将电商的爆品逻辑成功迁移到了外卖行业。传统外卖模式下,消费者是先选店铺、再选商品;而在拼好饭上,用户是直奔商品而来。

这种转变让商家能够极度专注于少数几个套餐,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举例说明:一个炸鸡店从几十个SKU精简到几个后,只需可乐机和炸鸡机,人工、设备、供应链成本大幅下降。

三是集中配送,击穿外卖的最大刚性成本。

物流成本一直是外卖行业难以逾越的刚性约束。拼好饭通过美团的数字化系统,实现了“集中下单、集中配送”,将随机、分散的订单汇集成清晰的物流路线,既降低了配送成本,也保证了骑手收入。

华泰研究去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拼好饭模式下,每单配送时间下降46%,配送成本由7元降低至3.7元,整体效率得到质的提升。骑手层面,美团主站的平均配送收入约为7元/单;拼好饭模式下,每趟完成的订单量是2-3倍,配送收入为8.5元(含1.5元平台补贴)。

拼好饭的低价并非来自补贴,而是通过模式创新,从根源上优化了成本结构。这种创新使得拼好饭能够将同类餐品价格降低至常规订单的50%-70%,主攻10-15元低价市场,成为所有人的“国民食堂”。



重构供给

“老乡鸡的拼好饭剧划算,小炒肉加素菜加蛋一共17元。”

“我经常在拼好饭点可以堂食的店,还有瑞幸。比我去店里买便宜。”

“你们都觉得拼好饭low,可是拼好饭才是正常物价,就跟拼多多一样。”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人发现,拼好饭与普通外卖,价格不一样,但买到的是同一份餐,也就逐渐打破了对拼好饭的刻板印象。



这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便宜没好货”的前提是个别商家利润不足、订单不稳定,选择偷工减料,但拼好饭用“一口价结算”破解了这个难题。

与普通外卖不同,拼好饭不收取佣金。商家上架9.9元的快餐,无论用户实际支付多少,到手都是固定的9.9元。这种确定性让商家可以安心地“薄利多销”,不必牺牲品质。

在东莞经营潮记·隆江猪脚饭的叶老板深有体会。他的店铺周围都是工厂,消费水平有限,主站月销仅两三千单。入驻拼好饭后,日订单峰值超过800单,拼好饭占比高达90-95%。“到手价固定,利润可控,我们只要做好品质、提升复购,薄利多销就行。”

第八届餐饮产业大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上线拼好饭后,商家订单增长30%,运营成本降低20%。

其次,入驻拼好饭的早已不是只有夫妻店,众多大牌商家也拿出了自己旗下的王牌产品打造低价爆款。

今年7月,美团公布的消息称,拼好饭已有超5000家餐饮品牌入驻,包括汉堡王、老乡鸡、南城香、魏家凉皮、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绝味鸭脖、永和大王等。最近肯德基、海底捞、瑞幸等知名餐饮品牌也纷纷入驻,麦当劳也传出了接洽消息。

数据显示,一年来,知名品牌上线拼好饭的门店数同比增长64%。品牌商家的加入,不仅提升了拼好饭的供给质量,更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商业价值。

有消费者在体验后感慨:“我原本以为拼好饭是质量很差的饭菜,现在才发现错的很离谱。稻状元,品牌连锁商家,一份午饭15元,真香。这个才是真正的产品创新,也给社会带来价值。”

最后,拼好饭也在严把品质关,建立消费信任机制。

面对品质疑虑,拼好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商品页面增加“商品分”,在主观评价外,将“复购”“购买”纳入核心指标,引导商家注重长期口碑;

推出“百万亮厨”计划,联合20万品牌商家打造透明标杆,推动100万商家升级明厨亮灶,用“阳光透明”建立信任,倒逼行业提升食安标准……

从确定性利润模型,到品牌集体入场,再到严格品质把控,拼好饭正在系统性地重构餐饮供给生态。它不再是简单的流量分配渠道,而是通过模式创新,引导商家从“价格内卷”转向“供给升级”,走通“薄利多销”的可持续路径。



“捡漏”正当时

这一轮的外卖大战里,要说谁是赢家,最大的无疑是消费者。打开各大APP,领券,比价,下单,成为了最近的日常。

除此之外,拼好饭可以说是“最后捡漏的”。

一方面,当各大平台用真金白银的优惠券培养用户比价习惯时,推高了整个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无形中为拼好饭做大了“蛋糕”。

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9月,头部平台间的徘徊用户数几乎都在增长,尤其是在进行外卖大战的几个APP间。对大多数人来说,价格竞争下,他们忠于的不是平台,而是价格本身。

最近,很多人发现,外卖补贴力度似乎变小了。社交媒体上,有人抱怨其他平台的券变小,说“本穷人又要回去吃拼好饭了”;也有没用过拼好饭的,“补贴降低后,倒是在美团小区拼好饭上下了几单”。

外卖行业一直是一个拼价格的市场,每一轮大战主流的打法都是补贴,但在存量竞争时代,单纯依靠补贴难以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靠着“造血式”的模式创新,可以长期低价的拼好饭,自然成了那个“捡漏的”。

有分析人士一针见血:“以后别人要补贴竞争时,就得参考拼好饭的价格,但美团自身的补贴成本可控,打消耗战更有底气。”

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哪里,餐饮商家就会流向哪里,低价需求爆发的潜力,让拼好饭“捡漏”了越来越多连锁品牌。

有了大牌入驻的拼好饭,一手可以长期拼低价,一手强化品质,并通过与商家的更深入合作,为餐饮找到更多可能。

拼好饭模式的核心是需求的海量汇集,这些汇集起来的需求,不只可以进行效率运营,降低外卖全链条的成本,还可以进行C2M式的供给改造。



与品牌深度绑定,开展联合定制,它已经与多个商家打造了爆款:

肯德基为拼好饭独家推出黄焖鸡米饭、中国锅盔堡等套餐,探索本土化新品;

海底捞旗下“下饭菜”品牌,联合拼好饭开发了香辣干拌麻辣烫套餐;

老乡鸡与拼好饭联合定制的农家小炒肉盖饭套餐,1-9月卖出超200万单,单日最高销量突破四万单。

这些案例证明,拼好饭的模式不仅能“拼”出低价,更能“拼”出新的商业可能。按照“万家品牌”计划,未来拼好饭将为全国1万家知名餐饮品牌提供流量倾斜、联合定制服务和品牌扶持等。

从实体超市到生鲜电商,竞争都正卷向特色供给。特色供给在餐饮业更为复杂,也更具想象空间,在联合定制上迈出一步的拼好饭,有机会引导餐饮行业从低水平的“价格内卷”,走向更高维度的“供给竞赛”。



结语

拼好饭的崛起,是一场“阳谋”,谋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对外卖产业底层逻辑的重新定义。它用 “商品逻辑” 重构了成本,用 “共赢关系” 重构了生态。

在中国消费市场,性价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外卖大战的补贴硝烟终会散去,真正留下的将是提升整个产业的效率、创造真实价值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