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迅典】“十四五”期间,我国交通强国建设全面提速,不仅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综合立体交通网,运输服务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也显著提升。近日,全球首艘标准模块电池换电船“河豚蔚蓝01”在安徽长江芜湖段顺利下水,并圆满完成定型试验。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内河绿色智能航运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那么,“河豚蔚蓝01”为何被称为水运“高铁”?其技术优势与应用前景如何?国际新能源船舶领域又有哪些最新进展?

“河豚蔚蓝01”圆满完成定型试验。(受访者提供)
“河豚蔚蓝01”研制单位三点水新能源科技董事长郑天保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借鉴轨道交通从‘绿皮车’到‘高铁’的升级经验,将‘河豚蔚蓝01’定位为水运‘高铁’,核心在于重构航运效率体系。”
传统充电模式下,船舶需5-8小时靠泊充电,而泊位资源不足是我国内河航运的长期痛点。据统计,全国生产性泊位与船舶比例达1∶15,严重制约港口吞吐能力。“河豚蔚蓝01”采用PACK换电模式,单块430kWh标准化电池更换仅需5分钟,整船6块电池换电全程控制在30分钟内,单日泊位服务能力从6-8艘提升至12艘以上,有效缓解了泊位紧缺问题。
此外,该船借鉴高铁“车—站—轨—云”智能化协同理念,首次构建内河航运“货—船—岸—云”一体化系统,并针对合肥-芜湖定点货运场景开发,为新一代航运系统提供了技术范本。
郑天保透露,填补全球空白的核心技术是“船车储”共享标准化电池包,该体系已申请370余项专利。这是全球首次在船舶应用车规级电机,测试显示效率突破97%,配合标准化舱室设计实现动力系统全面升级。
在通用兼容性方面,该技术依托成熟车用电池平台实现软硬件标准化,通过23项船舶特殊环境适配技术认证,使同一电池包可兼容船舶、港口重卡、AGV叉车及储能设备。自研电池管理系统支持多场景自动识别与模式切换,并通过盐雾、振动、温变等极端环境测试。
在安全性能方面,“船车储”共享标准化电池包实现双重突破:主动安全层创新开发电池AI热失控算法模型,被动安全层全球首创电芯级高温抑制技术。独创船舶柔性供电系统,攻克了换电瞬时失电和行驶过程电池消防等行业技术难题。
一位业内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在全球航运业向绿色零碳转型的浪潮中,新能源船舶换电技术正成为突破续航瓶颈与降本压力的核心方向。然而,国际技术路径因应用场景差异呈现出鲜明分野。
以荷兰ZES公司为代表的集装箱式换电模式是国际主流探索方向。其为“阿尔芬纳”号打造的ZESpack系统,将2MWh容量的电池组集成于标准20英尺集装箱中,通过专用码头充电站实现15分钟快速更换,适配莱茵河流域的货运需求。ABB公司也推出类似“即插即用”集装箱储能系统,在中大型港口及近海航运场景中快速推广。但这类技术对专用充电站、重型吊装设备等基础设施要求极高,仅适配具备规模化改造条件的中大型港口,难以覆盖支流密布、码头分散的内河航运网络。
相较之下,国内以PACK换电为代表的模块化技术路线,正开辟出更贴合内河航运特性的发展路径。上述专家表示,国际方案为远洋及枢纽港运输提供了规模化范本,而以PACK换电为代表的国内创新,则精准破解了内河航运的转型难题,为全球内陆水运的绿色变革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路径”。
“‘河豚蔚蓝01’的成功下水标志着‘全球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进入了实质性落地阶段,重新定义了水运物流的发展方式。”郑天保表示。
此外,该突破还将带动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据悉,船舶产业链覆盖国民经济20个大类,与汽车产业高度协同。沿江汽车产业集群城市可快速转型船舶配套基地,预计到2028年,换电设备制造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元,智能控制系统将带动芯片、传感器产业发展。嫁接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出口优势,内河新能源船舶有望成为出口“新三样”后的新增长极。
业内专家指出,水运“高铁”的核心突破在于将电池单元小型化,通过换电车实现船电动态补给,无需依赖固定码头的重型设施,完美适配我国长江、京杭运河等内河航道“小码头、多节点”的分布特点。目前该技术已实现高度自动化自主换电,较国际同类方案进一步提升了作业效率与安全性,解决了传统内河船舶“充电难、等待久”的痛点。这种“低基建依赖”的技术特性,正加速推动内河船舶向新能源变革进程。
郑天保认为,“河豚蔚蓝01”采用纯电动力,实现零碳排放。随着内河绿色船舶的示范应用,叠加国家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政策的刺激,预计到2028年,内河新能源船舶的存量渗透率将快速提升至30%以上,显著减少对传统燃油的依赖,降低水运碳排放。这不仅促进船舶本身碳减排,更将赋能社会物流全链路减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