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10月30日电 (张楠)“杜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首先,他是郑州的。”在29日于河南郑州举行的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上,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刘明华如此强调。作为出生于郑州巩义的诗坛巨匠,杜甫的文化价值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底气,但如何将这一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仍需深入探索。
郑州不仅是《诗经·郑风》的诞生地,更孕育了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文坛巨匠。这些文学大家的生命轨迹与创作灵感,均深深扎根于这片中原热土。
刘明华指出,尽管杜甫籍贯在郑州,但其现存1455首诗作中,并无明确描写郑州山水的作品。这主要源于其早年千余首诗作已散佚,现存诗作多为流寓期间所作,其中近半数创作于蜀地。他特别提到,成都与杜甫的“双向奔赴”模式值得借鉴——杜甫草堂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而正月初七的“人日游草堂”活动更是持续了三十余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文化建设不能仅停留在强调籍贯层面。”刘明华认为,成都的成功经验在于将杜甫精神深度融入城市文化。郑州应跳出地域争夺的思维定式,转而深入挖掘杜甫精神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君子品格以及人类共同体意识,这些正是当下社会亟需传承的文化资源。
对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杜甫研究学刊》主编王飞分享了成都的经验。他提出,诗歌文化应与非遗、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深度融合,使其变得可感知、可共鸣。郑州拥有杜甫故里、刘禹锡公园等丰富的文化遗迹,可将这些场所打造为市民的第二课堂,让诗圣精神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从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文振兴之路。
“人有我无,要拉开差距。不需要简单复制草堂模式,但可以深耕杜甫精神的内核。”面对成都草堂的成熟经验,刘明华建议郑州应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深入挖掘杜甫与中原儒家文化的渊源,并打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在王飞看来,《诗经·郑风》的浪漫情怀与杜甫的沉郁风格共同构成了郑州独特的诗歌基因。他呼吁,郑州应联合成都、重庆等诗歌名城,通过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等方式,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文化IP的打造切忌急功近利,必须找准精神切入点,持之以恒地推进。”刘明华特别指出,节庆活动也是文化活化的重要场景。例如,在重阳登高时吟诵杜甫的《九日》诗篇,可以将古今情感共鸣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动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