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正式亮相。三名航天员中,一位佩戴金边眼镜、面容白皙的科研人员引发广泛关注——他就是拥有博士学位、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的张洪章。作为继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之后,我国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载荷专家,他的出现让公众对“什么样的科学家能上太空”这一话题产生浓厚兴趣。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能进入太空的科学家必须是“科研能力+航天适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通常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参与航天任务,需具备特定专业领域背景,经过两年以上的航天训练,专门在太空完成地面上难以进行的重要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载荷专家的核心职责包括:独立操作实验设备、处理太空实验数据,完成依赖太空独特环境才能推进的复杂研究。例如,张洪章作为高比能量电池技术研究学者,其设计的电源领域实验项目将在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搭载,旨在解决航天电源的关键技术问题。此外,他还参与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等多项研究,这些项目均与其专业背景高度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载荷专家的选拔与具体航天任务紧密相关。执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时,会优先选拔生物学、医学领域科学家;而空间天文观测任务则侧重于天文学、物理学专家。
庞之浩强调,虽然载荷专家在身体条件方面的要求低于航天驾驶员和飞行工程师,但仍需达到严格的“航天标准”。太空环境对人体的挑战远超地面,载荷专家需具备:
此外,载荷专家不能有龋齿、慢性鼻炎、眼底病变等疾病,且需符合年龄、身高等基本要求。庞之浩比喻道:“这就像选拔运动员,既要专业能力突出,也要身体条件过硬。”
我国从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对航天员进行专业分类,除航天驾驶员外,还增设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类别。载荷专家作为非职业航天员,需通过为期2年半的系统训练:
完成训练后,载荷专家还需经历半年至1年的飞行乘组选拔。这一过程贯穿任务训练全程,直至发射当天才结束,不仅评估个人能力,更注重乘组整体效能。即使已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再次上天也需重新参与选拔。
以张洪章为例,他的入选既源于其在高比能量电池领域的突出成果,也得益于其通过层层严苛训练的综合表现。庞之浩总结道:“成为太空科学家,既需要深耕科研的‘硬实力’,也离不开适应太空环境的‘软实力’。”
本报记者 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