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兴安盟10月31日电 题:内蒙古东部小乡村‘民宿+’模式焕新颜,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张玮 曾令刚
深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明星村迎来别样景致:青砖灰瓦的民宿院落错落有致,空气中弥漫着稻香与泥土的芬芳。牛家民宿的老板牛海权正忙着擦拭桌椅,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旅游热潮做足准备。
这座位于村子中央的民宿,既保留了传统农居的乡土韵味,又配备了现代舒适的设施。牛海权笑着说:‘我们民宿6月建成后就开始接待游客,不到半年收入就超过了两万元。’

图为牛家民宿的老板牛海权正忙着打扫客房。 曾令刚 摄
作为东杜尔基镇农旅融合项目的首批成果,牛家民宿是‘千万工程’政策支持的典型代表。近日,记者探访明星村,见证了‘民宿+’模式为这个小乡村带来的蝶变之旅。
明星村曾以传统种植业为生,经济结构单一。随着明星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当地依托生态资源打造了‘稻梦空间’景观、康养工坊、烧烤一条街等特色景点。自2024年5月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
游客数量的激增催生了民宿需求。明星村将闲置农房改造成30家特色民宿,总投资105万元,采用‘村集体+协会+合作社+村民’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规范服务、组织经营,有效提升了服务质量。
为了让‘流量’变‘留量’,民宿从业者不再局限于提供单一住宿服务,而是依托当地独特的旅游优势和生态优势,融合多元业态发展,提升竞争力,让游客乐在其中。
‘每到夏季,就会迎来许多游客,大家在村里游湖、住民宿、吃柴火饭,村子成为人们夏季纳凉的热门打卡地。’明星村党支部书记宋庆林说。

图为明星村里的康养民宿。 曾令刚 摄
今年以来,明星村以‘民宿+’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通过庭院经济、民宿产业、康养服务三大路径,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作为早期发展民宿产业的代表,村民佟树海在原有3间客房的基础上扩建了2间,年接待能力大幅提升。‘我这民宿主打康养,有名医坐诊,游客特别多,房间经常住满,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佟树海说。
在佟树海家的庭院中,一台水稻收割机正‘轰隆隆’地忙碌着,金色的稻浪被迅速吞入,转眼间便化作粒粒饱满的稻谷,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佟树海笑着说:‘我的稻田春天就被游客认领了,加工完大米就给游客送去,还能收入5000元呢。’
位于明星村的特色民宿街上,不少游客在体验特色手工技艺。手工编织非遗小院主理人刘玉环说,小院每天都能接待上百名游客。‘我们通过售卖编织手工艺品,和传统东北大酱、米酒等乡村特产,在试营业阶段每天就有近千元销售额。’

图为游客在康养民宿体验中医问诊。 曾令刚 摄
东杜尔基镇副镇长任涌力介绍:‘2025年我们形成了‘民宿+康养’‘民宿+非遗’‘民宿+采摘’‘民宿+烧烤’的‘一街一品’发展格局。在明星湖旅游度假村举办赛事和大型活动期间,30多家民宿全部爆满。’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地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实现了‘居有所益’,户均年增收超过3万元。
任涌力表示,未来,明星村还计划拓展水上乐园、生态采摘等项目,打造兴安盟特色旅游目的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