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11月2日电 (记者 周亚强)11月1日,第七届“智能社会”论坛在天津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腾讯研究院等数十家知名研究机构、高校及企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津门,围绕“智能社会新形态:理论与实践”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中国智能社会发展的创新路径与理论框架,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

图为第七届智能社会论坛现场。(天津社会科学院供图)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中在开幕致辞中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为科学规划人工智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战略指引。他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需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形成兼具本土智慧与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为全球智能社会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钟会兵在主题发言中表示,“智能社会新形态”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治理范式的系统性变革。他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社会治理底层逻辑重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人际交往模式转型等关键领域,为“人工智能+”行动的纵深推进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典研究员在主旨演讲《迈向数智社会主义:数智时代的生产关系变革与数智文明新形态》中指出,中国正探索数智时代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通过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他强调,技术发展必须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目标,实现生产关系重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多位学者围绕数智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人机协同社会治理模式、基层智慧治理体系重构等前沿议题分享研究成果。期间,“天津社会科学院大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天津在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据悉,“智能社会”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天津社会科学院联合发起,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七届,逐步成为国内智能社会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对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了广泛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