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中国首颗海风海浪探测卫星“妈祖号”:命名背后的文化与科技融合

时间:2025-11-12 05:54: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张令旗

中新网莆田11月2日电 (郑江洛) 11月2日,在第十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上,中国首颗专注于海风海浪探测的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妈祖号”,这一命名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与探索。

据介绍,“妈祖号”卫星计划于2027年发射升空,其核心使命是实时监测海洋风浪状况,为海洋和气象预报提供精准数据支持,进而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这一卫星的研发与应用,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海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妈祖,本名林默,是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位传奇女性。她一生行善济世,深受百姓尊敬与爱戴。公元987年,林默因救助海难而不幸逝世,世人感念她的善行大爱,为其立祠祭祀,尊称为“妈祖”,并逐渐将其奉为东方海上女神。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核,与海洋防灾减灾的理念不谋而合。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主任林明森表示,妈祖精神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的是海上救灾。海洋卫星具有高、快、宽、全的优势,能够进行大量多要素的探测,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因此,将首颗海风海浪探测卫星命名为“妈祖号”,不仅是对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海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深入挖掘并阐释妈祖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建设海洋强国中的独特作用。研发的“妈祖·海浪”模式,首次替代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研制的海浪模式,并在国际上成功推广应用。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在海洋预报领域的国际地位,也为全球海洋防灾减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年,在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举办期间,自然资源部更是向全球开放了“妈祖”系列模式的源代码,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海洋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开放与共享精神,也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洋预报业务发展、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妈祖文化在中国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范畴正在不断拓展。今年7月,中国气象局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该方案迅速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共鸣。“MAZU”四个英文字母,分别对应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的首字母,寓意着该方案旨在实现多灾种预警的零差距与普惠化,为全球防灾减灾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综上所述,“妈祖号”卫星的命名不仅是对妈祖文化的致敬与传承,更是中国海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一次重要里程碑。随着“妈祖号”卫星的发射与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在海洋防灾减灾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全球海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