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预制菜应明示标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食品安全

时间:2025-09-16 11:05:54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周驰

近日,关于预制菜是否应在饭店菜单上明示标注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随着预制菜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其知情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

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信息不透明问题突出

连日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一事,让预制菜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然而,尽管预制菜市场发展迅速,但信息不透明问题却日益突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仍然模糊。

什么是预制菜?饭店使用预制菜是否需要向消费者公开?如何公开?这些问题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发现多数消费者对预制菜持开放态度,但要求必须明示标注。

“我到饭店来吃饭,就是要吃新鲜的,要是上预制菜,不如自己网上买点。”一位消费者表示,“能接受预制菜,但你得明确告诉我这是预制菜,吃也得吃得明明白白。”另一位消费者则直言:“哪些是预制菜,哪些不是,菜单上应该标注,让消费者自己选择。”

餐厅使用预制菜,消费者多不知情

记者走访了北京、天津等地的10多家餐饮店,发现不少餐厅疑似使用了预制菜,但其中只有一家店明示了使用预制菜。在一家快餐店,记者观察到,从下单到上菜仅用时3分钟,而店内工作人员透露,鱿鱼是通过中央厨房提前配好的。

另一家快餐店则显著位置张贴了菜品加工等级划分公示牌,其中绿色代表餐厅现做,黄色代表半预制,红色代表复热预制。然而,在多数餐厅,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使用情况并不知情。

多位消费者表示,他们关注到了罗永浩与西贝关于是否使用预制菜之争,认为饭店有必要和消费者说清楚。“只要能确保安全,可以使用预制菜,但价格上不应该当新鲜菜来卖。”一位消费者说。

来自天津的消费者李女士则表示,自己带孩子去外面吃饭时,经常点一些餐厅推出的儿童餐,但最近看到报道说一些儿童餐也用了预制菜,感觉自己被骗了。

预制菜界定存在模糊之处,与消费认知有差异

2024年3月21日,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然而,为何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

受访专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概念、范围认知要大于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商家使用预制菜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满足。

“在商家眼里,中央厨房提前做好的预包装食品,在门店进行简单加工的不算预制菜;但在我们眼里,这些都是提前做好的产品,非现做的、没有‘锅气’的就是预制菜。”不少消费者向记者表示。

专家建议:强制公开详细信息,建立国家溯源平台

采访中,大多数消费者表示,他们并不反对和排斥预制菜,方便安全、物美价廉的预制菜很多时候更能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即食需要。然而,他们真正讨厌的是一些餐厅偷偷使用预制菜,或明明是预制菜却非得标榜自己现炒现卖,而且价格方面严重不合理。

据公开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通知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专家看来,当前虽要求食品标注基本信息,但预制菜的添加剂使用、复热工艺、营养含量等关键细节常被忽视。因此,他们建议从法律层面上增设“预制菜标识义务”,强制要求外包装及菜单标注“预制菜”字样,并详细公示添加剂、过敏原、营养成分及复热要求。

同时,专家还建议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建立全国统一的预制菜信息追溯电子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国统一或区域协同的预制菜信息追溯平台。企业将原料采购、加工过程、检测报告等信息实时录入,消费者通过扫码等方式可便捷查询,并接入企业信用系统,对违规者公开曝光。

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段威建议,为确保实施效果,市场监管部门应进行常态化抽检,对虚假标注、隐瞒信息的行为实施高额罚款乃至市场禁入。建立行业信用档案和认证机制,对守信合规的企业给予正向激励,形成“有责必担、失信必惩”的市场环境。

“国家层面正制定与预制菜有关的规定,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试点推行‘预制菜溯源码’制度,要求企业录入产品信息,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也在积极作为,规范行业经营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段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