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马拉松赛事圈迎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取消潮。就像大家提前约好了似的,今天三五场赛事取消,明天七八场紧随其后,几乎每天都能收到马拉松赛事取消的消息。当然,也有部分赛事选择了延期,但延期之后是否还有机会再办,却成了一个未知数。
另外,还有一些赛事选择了取消健康跑、欢乐跑等项目,仅保留全马和半马比赛,这种局面相对稍好一些,毕竟比赛还在继续进行。
虽然没有具体的数据进行比对,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波赛事取消潮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前几年特殊时期的情况。那时,很多赛事由于“天灾”而不敢启动,计划举办的赛事本就稀少,又受到本地和周边局势的影响,最终大多数赛事无奈取消。
而这一次,赛事取消似乎没有任何征兆。直到9月底前,一切还都照常进行。不管是大比赛还是小比赛,大家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筹备工作。然而,在9月底,便开始有各种关于马拉松赛事取消的风言风语传出。

如今,大家已经习惯于根据管理部门的通知和文件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但这一次,始终没有明确的通知和文件,而是换成了另一种模式——会议精神,需要大家各自领会。
于是,有剩几天就要开跑的赛事取消了;有的档期已经很近了,也不办了;还有一大批11月、12月的赛事,也一个个地接踵而来地官宣取消。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禁要问一句:早干啥去了?赛事主办方也很冤枉:谁知道会这样,我们也不想取消啊!说出“取消”两个字很轻松,但这背后却存在着一本巨大的经济账,该怎么算呢?
先不说组委会少则个把月、多则几个月的辛苦付出,就是那些已经陆续到位的赛事物料,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最关键的是,涉及到的费用不是个小数目,谁来埋单呢?

赔本:临汾半马的“壕”与取消
在这波取消风潮中,临汾半马可以算是一个“急先锋”。从其10月15日发布的赛事包清单来看,那真是一个“壕”!大大小小18种物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袋5斤装的云丘山面粉。这样分量挺重的赛事包,组委会还统一快递寄出,并承担邮寄费用。
临汾半马本该10月12日举行,但在6日就宣布取消了。组委会在公告中表示,报名费将全额退款,同时对于交通退票、住宿退订产生的手续费和损失,组委会也将予以全额补偿。
据了解,临汾半马是6月13日官宣定档的,7月7日报名启动,赛事规模达到了18000人,其中半马12000人、欢乐跑(约5.8公里)6000人。8月22日出签时披露,报名人数达到了30310人,两个项目都是报满并抽签的。
其实按照相关会议精神,临汾半马这个A1类赛事是可以举办的。因为要求的是从11月起,县区级及以下地区的C类赛事不再举办。而临汾半马的档期是国庆假期后的首个周日,时间、规格上都符合要求。

这就涉及到了各地对会议精神的理解和解读问题了。
如同马拉松江湖特约撰稿人胡平在《跑马是不是极限运动不好说,当下办马拉松绝对是》一文中所说的,在各种氛围的营造下,办马拉松如今成了高风险的事情。你办得好没加分,一旦有个小瑕疵,就可能导致主办方十分被动。
这样的风险冒不冒?从主办方的角度来看,那就是赔本买卖了。办不如不办,没了马拉松,一了百了。
据说临汾半马的运营商隆景体育属于不差钱的类型,其办过的越野赛也属于这种风格。但对于所有取消的赛事来说,堵心不说,还得花上一大笔钱来善后。

伤害:政策变化与各地反响不一
即便是此前有白纸黑字的红头文件,马拉松相关政策的变化在各地的反响也是大不一样的。
也许只能说汉字博大精深,每个字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在尺度上,有的省份偏松,有的就很紧;有的积极应对,有的被动承担。某种程度上,这跟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治理水准都密切相关。
眼下这波赛事取消潮还在持续着。在这过程中,也听到了些不可思议的事儿。比如今天开会说得好好的,你可以办,明天一大早又通知你别办了;有的省份将今年最后两个月的马拉松全部取消了,好在其省会马拉松是10月份的,躲过了一劫。
现在国内马拉松赛事都给了跑者退赛的权利。大多数赛事还是抽签后才缴费,你中签后不想跑了,直接不缴费即可。即便缴费后反悔了,有不少赛事依然可以退费,但会规定时间节点收取一定额度的手续费。

这是跑者层面的情况。而从赛事层面来看,大家都清楚,在常态下是不存在取消风险的。偶尔会遇到极端恶劣天气,首选也是延期而非取消。
一场马拉松从筹备阶段起,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比赛能够顺利举行。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集中体现在比赛日。如果你的比赛没了,那不就是白干了吗?
退一步讲,这之中产生的各种巨大浪费乃至亏钱都还是小事。我只是担心,这波赛事取消潮会伤害到各方的热情:第一是主办方办赛的念头,第二是赞助商花钱的信心,第三是运营商干活的动力。
马拉松的政策不是不能调整,有问题需要治理、整顿也没问题。但我们能不能本着建设性的姿态,少点恣意浪费,能够更环保、科学地让马拉松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