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世间方有周至柔

时间:2025-10-28 11:56:10 来源:新车知多少 作者:新车知多少


周至柔

近日央视8频道播放的《沉默的荣耀》受到热议,剧中有不少周至柔的戏,戏有真有假,且见仁见智。本文作者孙昌建在十年前去浙江临海周至柔故居探访,遂有此文。此文本为作者《鹰从笕桥起飞》一书中的内容,后因字数等原因舍弃。

故居印象

2015年11月27日,近中午,晴,从临海高铁站下车去东塍,大约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快到时问了下街村如何走,再接近目标时又问一平头男子,他很热情地指路,我们遂下车步行,直到看到“周至柔故居”这五个字。

这一天是久雨初晴,阳光很好,或者也可称是久霾初开,心情首先不错。故居还像个故居的样子,房子老得恰到好处,二层的中式结构,木质部分用红漆漆过,经岁月的淘洗,依然散发着明朗和温暖,尤其是太阳一出来,花草树木也有了精神,所以屋里的人干脆把棉被铺在廊檐的地上在晒太阳了。



周至柔故居

所谓故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址原貌的,一种是后来重建的,这周至柔故居倒是第一种情况的,至少70年前这个屋子的主人、这位空军司令还到过自己的家里,那是为母亲祝寿,还带来了蒋委员长的贺礼,那可能是这个房子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次。后来当然也热闹过,那是政权更叠之后,但这房子还是充分利用了起来,曾是乡政府的办公场所,所以那是另一种热闹了。

周至柔有一姐一兄一弟,此屋乃三兄弟共有,1940年经过翻修。庭院是颇有点小气势的,碎石铺成的地面积着青苔。房子的西侧像是动过什么手脚的,但现在已是一堵墙砌起来了,院子里有一井一树,树是胡柚树,好像是专可以给人拍照的。


周至柔故居

中堂是必拍的,挂着周至柔的好多幅像,其标准像是浓眉方脸,老年时就有了慈眉善目。这些照片有的见过,有的未见过,有的见过但认不出是周司令,比如在笕桥航校陪蒋中正视察的一张。还有他和蒋中正、陈诚的一张合影,也说明了一种人物关系。斯时蒋坐椅子上,陈和周分立左右,背景大约是一个什么活动的现场,布景上有巨幅的地图,上面尚能看到一个“校”字的大半部分。还有几张是赴台之后的照片,包括他的家人和后代的合影。

由此看出,这个从临海出去的人,到了另一个海边,倒是善始善终的,从1899到1986。善始是从浙江临海这个下街村的地方开始,善终是最后终老在台湾。而在家乡桑梓,还有人知道他的故居,虽然这只是县一级的文保单位(2017年成为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没关系的,祖屋在,根还在。


周至柔(右一)与蒋介石、陈诚合影

现在屋里住着一位老奶奶和中年妇女,身份不明,乡音难辨,她们正捧着个碗在吃面糊,跟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问周家后人有没有来看过,她们答周至柔的孙女还是谁在2015年的上半年还到这屋里来看过。这释放出一个信号,周家后人之间还是有走动的。而这房子又是何时“物归原主”的,回答大概也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样子,后问乡贤得知,此屋在1950年到1980年,为乡(镇)政府所在地,现在这房子临时由周至柔的侄女住管,那么那两位妇女中,是不是有一位就是周的侄女呢,不得而知。

去看周至柔的故居,于我来说既是任务又是心愿,因为这些年从杭州笕桥到南京航空烈士墓园,从湖南芷江飞虎队基地一直到云南腾冲再到台湾冈山,我也算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路追寻着抗战时中国空军的飞行轨迹,其中作为空军司令的周至柔是必写的一章,也是一直要等到过他的出生地,看过他的故居,接上一点地气之后,我才敢动笔。

小学时就读屈映光创办的新式学校

说周至柔,先要说同为临海东塍人的辛亥功臣屈映光,屈家在临海是大家族,乐施好善,后创办了新式学校,周至柔的小学时代就是在屈家办的新学校里完成的,后来又是经屈大人的推荐而去上了保定军校,从此跟青田人陈诚、广东大埔人罗卓英结为至交,这大有桃园三结义的意思,后来这三人同沉浮共荣辱,尤其是周至柔能当上空军的一把手,跟陈诚的竭力推荐是分不开的,因为斯时陈诚已成为蒋的左右手。

陈诚赠送给 周至柔的照片

而说到那个伯乐式的屈映光,也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在他成为山东省长的时候,另一个后来成为戏剧名人、22岁即写出《雷雨》的曹禺先生当时才七岁,就进了屈家陪同屈的儿子一起读书,因为这个原名叫万家宝的小朋友,其父也正是屈映光的手下,屈家请了一个好的塾师,于是小万就来陪小屈读书,这也是蛮有趣的事情。第二个事情就是屈映光曾早早退出政坛,专事慈善赈灾,后皈依佛门,在台湾成为一代佛法大师,著书立说,影响远播东南亚,可以说是临海近百年来真正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千年台州府的名人名家,实际上真有影响的就是几个人,比如屈映光影响了周至柔,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说朱自清在台州教书时影响了谁,我们的教育厅长许绍棣又影响了谁,显然不只是影响了郁达夫和王映霞。这都是很有意思的事。而当我们今天讲到周至柔时,抗战时的居功至伟是自不用说的,只是他的人生经历,还是有颇多职场和励志的元素,即他为人处世的哲学,还是值得一说的。

军中再无周百福,世间方有周至柔

这一说得先从周至柔的名字说起,实际上在1926年之前,他的本名就是叫周百福,那为什么后来改成周至柔了呢,这还得从他的阅历说起。保定军校步科第八期毕业(1920-1922)后,周还是回到了浙江,从见习到排长再到连副和连长,大概花了三年时间,且娶了岭根村的王青莲为妻,生活也是稳稳当当的。这里还得交待一句,周的父亲本来就是个武秀才,只是中年早逝,所以这个叫周百福的人也算是另一种子承父业,只不过他上的已经是新式的陆军学校了。

也就是在1925年的3月,还是因为青田人陈诚,当时陈诚已跟其他同学去了广州,投奔到黄埔军校当教员了,这个叫周百福的年轻人便也南下广州,去做了黄埔的少校教官,这才是他人生的起步,或者说叫第一桶金。其实对很多成功人士来说,第一桶金并不是真金白银,而是给你的机会,给你的原始股;如果是贪恋老婆孩子热坑头,那若干年后最多做个地方军的长官,说不定还被革掉了命。因为那时的广州,是大势所趋大有可为,革命的桥头堡建在那里。那时职务虽然是个教官,但因参与了两次“平定”陈炯明的“东征”,遂开始崭露头角,首先站队站对了,军队嘛关键时候就是听谁的问题,据说周在那时已受到了蒋中正的注意。


周至柔与陈纳德

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这个还叫周百福的人遇到了人生的第一道坎,这本来是好事,即他因为有功,跟随新任的虎门要塞区司令王萼出任要塞区的参谋长,但这是需要办手续的,当时周的编制是在军校里的,他在离校时只办了长假手续,并未办理调任手续,如此一来,被跟王萼有隙的军校办公室主任姚琮抓住了把柄,他便上书至蒋中正处,说:军校教官周百福久假不归,应予撤职……蒋校长那是日理万机,那管得了这种小事,于是就批复“照准”,然后这个姚主任就再批下“永不录用”四个字,这让周百福有苦说不出,只得卷起铺盖走人……这叫跟对了人但无意中又得罪了人,其实本来王萼也罢姚琮也罢,与己都是无关的,但当跟他们两人都有关时,你也就真的跟他们有纠葛了。

这个时候大哥陈诚出手了,当时国民革命军正要誓师北伐,陈诚任二十一师六十三团团长,陈团长拉周入伍任团副,但遇到了一个难题,某人对周百福的“永不录用”是有相当于法律军令效应的,怎么办呢,只好由师长和陈诚去跟蒋中正当面说清楚,说清楚之后,周百福才以“周至柔”之名重新入伍,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条律是死的,人是活的,蒋中正也是开明开通的,由此军中再无周百福,世间方有周至柔。


年轻时的周至柔

时北伐势如破竹,周至柔也由团副而任团参谋长,后又任上校团长,此时从保定军校毕业也不过五年时间,然而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年,陈诚指挥龙潭战役,因病而坐着轿子在前线指挥,犯了军规,被何应钦免职,周至柔这时为了跟大哥共进退,乃辞去团长一职,便在二线任职,1928年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长江上游办事处陆军上校主任,第二年2月又回到杭州任浙江警官学校(筹)教导部队的总队长。1930年3月,陈诚重获任用,任十一师副师长,旋即任师长,陈一挥手,周立马赶到,并获任少将参谋长,后又改任少将旅长,并参加了蒋介石讨伐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因战功显赫而受到蒋的嘉奖。1931年,蒋命陈诚组建18军,周任14师副师长,第二年升中将师长,请注意,这正好是周至柔踏入军界的第十个年头,他已从一个兵做到了中将,时年他也才33岁,第二年他又任中将副军长。

也就在这时,他又遇到了一个坎,这个坎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朋友同僚。这时陈诚已担任更高的职务,18军的军长便由广东人罗卓英担任,如此一来,周有点不爽了,他对陈诚完全是心听计从的,但是对于罗卓英,他觉得是脚碰脚的兄弟,让他来指挥自己,他是不服的,但没办法呀,罗卓英也是一把好手,于是周至柔采用了佯病不去报到的策略,蒋介石听到这个事情后马上要招见周,周一听立即住进了医院,想假病真养,于是蒋便函告周:悉心养病,另候任用。


周至柔陪同蒋介石视察中央航校

老蒋是何等之人,在他眼里,你就是个小周,有才,又有点小心计,而他手下有才有心计的人多得去了,老蒋能镇住他们,那是需要何等的心胸和心计啊。这个时候还是陈诚大哥再一次出面,他对周面授机宜,说陆军人才济济,你再怎么干,也不可能超过顾祝同的(时为陆军总司令),不如你去空军试试,那里可能更需要人才……

周至柔再一次听从了陈对他的职场规划,而蒋介石那边,又是陈诚去做工作,于是“养病”的周至柔便被派去国外考察航空,表面上像是赋闲,实际上是一跳板,这已经不是在陆地上跳,而是到空中跳、空中飞了。1934年,周至柔从欧美考察回国后,写出了空军创建计划的考察报告,深得蒋介石的赞许,因为这个孙中山的学生倒是记住了导师之“航空救国”的教导的,周至柔也被派往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先是被任命为教育长,后又被任命为校长。


周至柔的任命书

从陆军副军长到空军司令

斯时,中央航空学校已经在杭州东郊的笕桥建立,一开始是蒋亲任总校长,包括黄埔军校,而具体负责校务的是副校长毛邦初,毛邦初是蒋前妻毛福梅的侄儿,属于亲戚关系,也是黄埔三期的毕业生,早年赴苏学习飞行,飞行技术是一流的,曾经担任蒋座机的飞行员,后来大陆所能看到的文字,几乎把毛树为反面典型,说他生活腐化,但究竟怎么个腐化,又没有具体例子,只是说他周末会自己驾机去上海玩,玩些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

然而有一点是值得一说的,即飞虎队的陈纳德,还是由毛邦初在美国发现的,当时陈是个退伍军人,以飞特技谋生的,是毛邦初的引荐,将陈纳德推荐给了蒋介石和宋美龄,才让他在中国获得了职场的第二次生命,也达到了他人生事业的顶峰。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在欧美球场上退役的二三流老炮儿,到了中国的球场上又获得了第二春。

关于周至柔和毛邦初,后来的文字多是强调两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水火不容。其实仔细想一想你就想明白了,那些文字是谁写的,是在什么年代写的,我的答案是,这些文字曾经是他们的旧部且后来都离开那个体系,都是在“文革”前后写的,所以会特别强调国民党空军的权力斗争和腐败,而不太讲当年的空军是如何浴血抗日的。只是说在这些人的“文史资料”中,周至柔的印象似乎是要远远好于毛邦初,周给人的印象是长袖善舞,他到航校后,三下五除二,就把毛的势力给压下去了。


《中国的空军》封面,中为周至柔

其中周至柔有几个招数,是会被拿出来说一说的。

第一是他赴任笕桥时轻车简从,只带了三个人去,一个秘书,一个副官和一个勤务兵,显得相当低调。

第二是去了之后他很快就觉察到了,学校里刮起一股“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风,完全是针对他这个陆军出身的,于是他用了两周的时间,稳稳地把飞机开上天,又稳稳地落在停机坪上,这的确是匪夷所思的,何况他那时也已经35岁了,早过了学飞行的最佳时机。


周至柔与艾森豪威尔

第三是他能用英语跟外教进行对话交流,到处学习和调查研究。

第四他把学校改名为“中央航空军官学校”,提出“训练至上主义”强调严格训练和严明纪律的重要性,强调训练的一切是为了作战。因为这之前学员学会开飞机就行了,而没有当作一个军人来培养。


中央航校“空军训条"

这一切当然都受到了蒋的赞许,每年的毕业典礼,蒋介石和宋美龄都要到笕桥来训话并颁发毕业证书,还要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请来家长请他们吃饭送他们礼品,因为有不少华侨学员,宋美龄当时还亲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可见对空军的重视程度。

此后抗日战争爆发,不管官衔称呼如何变化,周至柔完完全全成了中国空军第一人,直至1946年8月,正式担任空军总司令。作为最大的功绩之一,周至柔指挥了“八一四”空战,这是1937年抗战开打的第二天,当时在杭州上空,中国空军对日本空军硬碰硬的作战,我们取得了4:0的佳绩,蒋介石在十天后亲书“至柔弟指挥有方”,并题赠“精忠报国”四个大字。1937年9月22日,蒋介石又致信周至柔,对空军在袭击敌舰和保卫南京战役中的战绩予以表彰和嘉奖。由此,一个陆军十八军的副军长,在空军这个新的领域中攀升到了他的事业的最高峰,同时为民族为国家立下了这个中国临海人的独特功勋。


周至柔部分著作

周至柔不仅是一介武将,更有文才,他著有《现代防空》、《飞行员手册》、《空军十年》、《空军指挥及运用》、《国防与航空》、《世界空军军备》等专著,实乃文武全才。

魂飞海峡潮头涌,目断云山天际平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至柔在家乡临海创办了台州公立医院,济世利民。1949年赴台后,长期担任军政要职,还在时任台湾“副总统”和“副总裁”陈诚的举荐下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那些年,陈诚和周至柔真正成了蒋的左膀右臂,而且他还为蒋经国在政治上的成长成熟立下汗马功劳。晚年周至柔还担任过台湾的围棋协会和高尔夫协会主席、台湾“中华奥委会”主席,是个名副其实的体育迷。


周至柔在台湾农村视察农业

周至柔在台湾,或许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即蒋介石到台湾之后,一直有“反攻大陆”的计划,而且其心愿是随着大陆的政治风云而时淡时浓的,特别是大陆“文革”开始之后,老蒋又感觉到时机来了,于是号召三军制订“反攻”计划,空军的计划就交给了周至柔这位老司令,但此时蒋经国和周至柔心里都清楚台湾空军的那一点家底,后来在向老蒋汇报时周大胆地说出了“一开打空军将在三天内全军覆灭”的话,老蒋一听就明白了,这一定是自己儿子蒋经国的授意,于是就再也没有兴趣听计划的汇报了。

由此看出,周至柔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和观点是非常明确的,因此他才能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指挥中国空军而青史留名。


周至柔祖孙三代合影

从其孙女周宛青的回忆书信中,我们可看出晚年的周至柔对其孙女格外疼爱,在孙女刚上学时,每天教她读唐诗和古文观止,每背出一首奖十元钱,诸如《长恨歌》这样的,孙女要求一首一百元,周则还价到五十元……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希望孙女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1985年,周至柔写诗给远在故乡的好友李瑾侯:“魂飞海峡潮头涌,目断云山天际平”,表达了对山河故人的思念之情。

2014年,我在台湾诚品书店找周至柔及中国空军的有关史料书籍,可惜并未找到,只见有一部回忆录中收了周至柔的一篇文字,大概只占整该书的二十分之一,因书价昂贵,当时并未买下,至今想来颇有悔意。但是我想,我不写周至柔其实并没关系,因为临海会写,更多人会写,我们会记住一个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的中国临海人。

2016年1月15日

出品:苔米口述史工作室

监制:金毅

NO.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