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老帅伊万科维奇正式宣布退休,结束了自己长达42年的绿茵生涯。其助手门将教练帕纳迪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动情演说,引发外界猜测。随后国内媒体跟进确认,这一消息正式尘埃落定。
伊万科维奇与中国足球缘分颇深。他曾在山东俱乐部执教,而生涯的“最后一舞”则献给了中国国家队。2024年2月24日,在扬科维奇与国足分道扬镳后,伊万接过教鞭,上任后便反复提及冲击世界杯的梦想。尽管他努力过,但国足虽“幸运晋级”18强赛,却未能更进一步,最终无缘世界杯。

就此,伊万离开了国足执教岗位,直至退役。对于伊万的评价众说纷纭,比如他坚持的菱形中场是否正确、4-4-2体系是否应调整、启用王钰栋等新人是否有功等。然而,这些讨论已成过往,如今更需关注的是国足的未来。
多年来,国足在选帅问题上反复碰撞,从技术派系到成王败寇,从本土知根知底到洋帅掌握先进经验,辩论激烈,足协高管也颇为为难。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而答案只能有一个。在必须晋级世界杯的入职规则要求下,选帅工作愈发困难。

然而,2026周期已以失败告终,我们无暇过多调整。眼看着世界杯临近,每一场比赛都刺痛着国内足球从业者的心。何时能拔下这根“毒刺”,需要正确政策部署,更需要正确主帅的引导。可这恰恰是最难之事,正如商业定律所言:从1到100易,从0到1最难。
目前,国足选帅工作已提上日程。第一轮简历投递完毕,接下来是遴选及谈妥阶段。笔者认为,既然决定“不走老路”,那么“开拓创新”是唯一可能。国足未来框架已确定,将以王钰栋、蒯纪闻、刘诚宇等新人为班底。他们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自信,他们就是国足未来。因此,新主帅在执教风格上必须往这个维度倾斜,任何不喜欢、不重视、不尊重青年人才发展规律的主帅,都不应予以考虑。

以日本为例,森保一主帅带领蓝武士取得不俗成就,但在使用新人、挖潜方面做得不够大胆。这导致日本男足目前人才不少,但主力队却有些脱节。这并非说森保一不好,而是类型不妥。昔日部分国产主帅也在此问题上犯错,对待归化的态度也应契合政策走向。因此,这类主帅我们应规避。
其次,技战术的打法稳定性至关重要。足坛不存在“万能宝典”,最怕的是四不像。昔日选帅从卡马乔的西班牙传控、佩兰的法国哲学,到里皮的意式防守反击,真是不知所云。这是国足多年来的主要问题,也是新主帅选择必须避免的问题。不过,国足“恰好”遇到一个新红利,可加以利用。

如果你经常观看新英超比赛,一定会对张路指导和评述员詹俊的解说印象深刻。他们反复谈及足坛未来的发展模式:在好前锋日益匮乏、防守落位越来越深的情况下,球队想要成功需具备几个要素:一是体力好、能快速攻防转换;二是有大中锋抢点、多打传中战术;三是球队整体作战思路一致、集体回撤。哪怕豪门也必须这么玩。
正如瓜迪奥拉逐步放弃传控体系,巴萨引入弗里克后实现了“德国体系与巴萨模式融合”的新发展思路一样。这对国足来说是个极好的借鉴。我们不妨“功利”一把,按着传中+大中锋的战术思路挑选主帅,选择那些热衷布置这个战术、能打这个战术的来任教。吃一个“版本红利”的思路总归是对的,如果可落实下去,不妨就把这个视作国足的风格。

再者,要落实好权责一体化的实践。这是个管理学词汇,也是现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套东西。既然讲究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就不妨“放手一搏”。以老帅伊万科维奇为例,哪怕他坚持自己的思路,也是允许的,只不过给到权利也要给到想要的考评,更要在起初之时就定好契约。这其中专业人士的作用不可或缺,怎么去监督、怎么去执行、怎么去考评、怎么去回馈,是一个很系统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跟德国(德甲合作及青训人才合作项目等)沟通过数次了,不妨请教他们俱乐部人员来给出指导。

当然,这里笔者要插一句“主观认识”。既然我们是吃版本红利且主打流行打法,给新人机会争取大赛晋级资格,对比下来,给新帅实验似乎不太妥当,因为任务实在太多太杂了。找一个经验丰富、且成功过的主帅可能会更好。依然拿森保一来对比,在上任前他可是在日职历练许久了,在西野朗执教时他也是助手,可谓是经验丰富。
一个好的国家队班底,一定是有主帅来指导、助教团队给出指挥,配上很多后勤人事来助力日常事务的。对此,怎么分权、怎么分配、怎么分派,“自己人”要不要加入助教团队,主帅“要不要向谁汇报”等问题,要在合约会谈时就说妥且坚持落实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足球事业走向正轨。

只有按着上面的几个来,甭管是洋帅、土帅、少帅、老帅都是没问题的。什么人不重要,走什么路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