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涵森若被下放至发展联盟,或将开启回归CBA的序幕?这一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而周琦的经历或许能提供关键参考。本文将从合同风险、比赛表现及发展联盟的挑战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杨涵森的NBA前景。
文/姜诗华
五场常规赛后,杨涵森已陷入舆论漩涡。移动速度慢、对抗能力弱的短板在对阵爵士队时暴露无遗——对手中锋里斯抓住机会打出高效表现,直接导致杨涵森沦为板凳席边缘人。当前节奏下,他显然难以适应NBA的强度。外界普遍建议将其下放至发展联盟练级,但笔者认为:这或将成为他重返CBA的转折点,周琦的案例便是前车之鉴。
合同风险:两年保障期后的生存危机
杨涵森与开拓者签订的是2+2合同,后两年为球队选项。这意味着他仅有两年保障合同,若本赛季无法在轮换阵容中站稳脚跟,下赛季中期开拓者完全可能交易或裁掉他。毕竟其合同金额并不高,而球队为清理内线曾买断艾顿——即便后者状态下滑,面对杨涵森仍能轻松得分。若开拓者追求成绩(新赛季目标季后赛附加赛),杨涵森的处境将更尴尬;若摆烂,他虽能获得更多机会,但球队显然不愿为潜力有限的新秀浪费资源。


发展联盟:中国中锋的“炼狱”
抛开场外因素,杨涵森的核心问题是:若本赛季无法证明自己,开拓者还会给予耐心吗?尽管发展联盟不乏练级成功的案例,但这一路径对中国球员,尤其是中锋而言并不友好。发展联盟的比赛节奏与对抗强度不输NBA,且更强调个人数据——谁会为一名无名中锋设计战术?若无法场均砍下20+10,重返NBA几乎无望。周琦在火箭队时期便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而杨涵森的脚步移动、核心力量和篮下护筐能力均弱于周琦,仅有的高位策应优势也难以成为战术核心。简言之,在开拓者一线队至少有固定战术体系支撑,而发展联盟则需完全依赖个人能力,这对杨涵森而言挑战更大。
历史镜鉴:姚明、易建联无需发展联盟之路
回顾中国球员的NBA历程,姚明、易建联等成功者均未经历发展联盟阶段。他们的天赋与适应能力使其直接在一线队获得机会,而杨涵森目前的表现显然未达到这一层级。若被下放,其处境将比周琦更尴尬——周琦尚有身高与防守覆盖面积作为卖点,而杨涵森的技术特点在强调对抗与速度的发展联盟中可能进一步被弱化。
结语:回归CBA或是理性选择
综合来看,杨涵森若被下放至发展联盟,不仅难以实现“曲线救国”,反而可能因数据惨淡彻底失去NBA机会。与其在海外挣扎,不如回归CBA积累经验、提升技术,待时机成熟再谋求更高舞台。毕竟,周琦的案例已证明:发展联盟并非中国中锋的“跳板”,而是更残酷的淘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