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半,燕郊的街头已是一片忙碌。有人啃着冷包子,有人趴在方向盘上小憩。这里是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而他们的出发地,正是曾被冠以“中国第一睡城”之称的燕郊。十年前,燕郊是无数北漂心中的“天选之地”,房价从4000元/平米一路飙升至4万元/平米,仿佛只要买下一套房,就能搭上通往财富的直通车。
然而,这场看似稳赚不赔的投资,如今却成了压垮无数普通人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房价腰斩、断供潮起、鬼城初现,燕郊从“神话”跌落成“笑话”,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当初承诺的“半小时通勤”去哪儿了?燕郊房价未来还有希望反弹吗?

回溯至2009年,燕郊的房价尚不足5000元/平米。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已翻了一倍多。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这里的潜力——离北京近、房价低、交通也不算太差。对于买不起北京房子的北漂来说,燕郊成了“上车”的绝佳选择。那时的他们,坚信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机会。
2016年,燕郊房价彻底“起飞”,冲破3万元/平米大关,个别小区甚至卖到4万元/平米,二手房市场火爆异常。开发商推盘即售罄,炒房客组团抢房,拆迁户也拿着补偿款一窝蜂冲进来。那一年,几乎没有人觉得这泡沫会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赢家。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当年花430万买房的人,如今房子只值230万。有业主断供后不仅被起诉,还背上了额外20万的债务。一夜之间,从“人生赢家”变成“失信黑名单”,房子不仅没升值,反而成了沉重的负担。
2017年,转折点来临。廊坊出台限购政策,非本地户籍需连缴三年社保才能购房。这一纸政策,直接切断了北京外溢的购房需求。燕郊房价开始下行,市场迅速转冷。2018年至2021年之间,二手房均价跌了将近43%,一些楼盘甚至打了对折。

到了2024年6月,燕郊房价已跌至1.5万元/平米左右,不少二手房更是只卖1.3万元/平米。更惨的是,没人买。卖不出去的法拍房越来越多,有房主甚至贴出“免费送房,只还贷款”的广告,依然无人问津。
燕郊的“睡城”身份,早就埋下了隐患。这个城市缺乏产业支撑、就业机会有限、配套设施不足,90%以上的居民每天跨城去北京上班。有人凌晨五点出门,晚上十点才到家,生活几乎都在路上耗尽。说是“清晨赶尸城”,一点也不为过。

曾经承诺的地铁、学区、商业综合体,多数还停留在规划图上。一个班80多个学生,老师讲课靠扩音器;医院排队排到崩溃,救护车堵在路上进不去。这些现实,慢慢打碎了人们对“睡城”的美好幻想。
2020年,有人喊“房价到底了”,但事实证明,那只是开始。房价继续下探,从2万跌到1.5万,再到如今的1.3万。福城上上城、水榭花城等小区,房价从4万跌到不足1万,跌幅超过75%,堪称“断崖式暴跌”。

有北漂卖掉老家房产,凑出首付买燕郊,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六年房贷白缴,房子也没了,银行还要追债。这不是个例,而是成千上万“上车”燕郊人的真实写照。
2025年,二手房挂牌量暴涨35%,成交量却暴跌42%。市场陷入“越降越没人买”的恶性循环。中介店铺贴着“急售”海报,里面却空无一人。售楼处变成生鲜超市,原来的置业顾问转行做起了网约车司机。

“房住不炒”政策落地后,房子终于回归居住属性。没有产业支撑、没有人口流入的城市,再多的概念也撑不起房价。燕郊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过去,大家买的是预期,是故事,是情绪。有人说,等地铁通了,房价还会涨;有人说,等政策松了,市场会回暖。但现实是,通州副中心起来了,北京东部的需求正在被分流,年轻人更愿意租北京的房,不愿被通勤耗尽。

燕郊的泡沫一旦破了,就很难再吹起来。人们终于明白,房子不是摇钱树,是责任,是负担,是流动性陷阱。没有稳定工作的支撑,没有生活质量的保障,再便宜的房子也没人买。
曾经的投资者,如今成了“教训者”。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后来人:看不见未来的地方,不值得拿一生去赌。有的人选择硬扛,有的人选择逃离,还有的人选择“躺平”。
如今的燕郊,晚上亮灯率不足三成。有人调侃:“睡城变空城,梦碎在凌晨四点半的高速上。”那条通往北京的堵车长龙还在,只是车里的人,不再谈论房价,也不再憧憬未来。

这些年,大家终于看清:没有产业支撑的房子,不管曾经多热,都只是昙花一现。房子该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燕郊的教训,是一记响亮的警钟。
今天的燕郊,看似是一个城市的退潮,其实是中国楼市的集体醒悟。投资逻辑变了,生活方式变了,买房思维也该变了。房子不再是信仰,而是一个工具。

人们开始重视教育、医疗、环境,而不只是单价和未来涨幅。房子是拿来住的,梦想是靠自己拼的。燕郊的故事还在继续,但一个时代,已经悄然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