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CBA新赛季开赛仅剩一个多月时间,各支球队已进入最后备战阶段。与上赛季相比,新赛季最引人注目的改革莫过于比赛时间调整——每节比赛时长将从12分钟缩减至10分钟,与国际篮联规则接轨。然而,为弥补年轻球员锻炼机会减少的缺口,CBA官方竟推出“第5节”特殊赛制,这一举措引发网友集体吐槽:“买四节送一节?”


赛制改革双刃剑:时间缩短与第5节登场
长期以来,CBA沿用NBA标准的48分钟赛制(每节12分钟),但国际篮联比赛时长仅为40分钟(每节10分钟)。为帮助球员适应国际比赛节奏,中国篮协此次强行“接轨”,导致单场比赛总时长缩减8分钟。这一变化直接压缩了年轻球员的登场时间,尤其是轮换阵容末端的球员,可能面临更少的出场机会。
为弥补这一缺陷,CBA官方“创新”推出第5节赛制:每场比赛常规四节结束后,增加一节10分钟的非首发球员4V4对抗赛。该节比赛不仅成绩不计入总排名,且要求首发球员不得参与,仅允许替补球员出战。从表面看,这一设计似乎为年轻球员提供了额外锻炼平台,但实际效果却引发广泛质疑。
网友犀利吐槽:形式主义大于实际价值
尽管改革初衷看似美好,但多数网友认为第5节赛制存在三大弊端:首先,成绩不计入总排名导致球队缺乏动力。参考上赛季季中赛,广东、辽宁等强队为保留主力体力,直接放弃部分场次,若第5节同样无关排名,球队大概率会敷衍了事;其次,4V4的对抗强度与正规比赛差距过大,难以真正提升球员能力;最后,额外增加的10分钟比赛可能打乱球队备战节奏,反而成为负担。
网友评论区更是金句频出:“干专业的事最业余,干业余的事最专业”“建议增加第6节,随机抽球迷上场”“这波是买四节送一节,买一送一都算不上”。这些调侃背后,折射出公众对CBA改革“重形式轻实效”的普遍不满。
改革争议背后:CBA如何平衡国际接轨与本土需求?
此次赛制改革暴露出CBA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摇摆。一方面,缩短比赛时间确实能帮助球员适应国际规则,但直接套用国际篮联标准却忽视了中国球员体能、战术风格的差异;另一方面,第5节赛制看似照顾年轻球员,实则因缺乏竞技价值而沦为“鸡肋”。如何找到既符合国际趋势又能提升联赛质量的平衡点,将成为CBA未来改革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