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湖北国有三资改革:中部省份的化债新路径探索

时间:2025-11-01 15:33:29 来源:拾遗地 作者:拾遗地


文/十一弟

在湖北武汉,一场以国有三资为核心的改革试验正在悄然展开。这场改革不仅关乎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更成为中部省份探索债务化解路径的重要样本。

所谓国有三资,即国有资源、国有资产与国有资金。在近期召开的改革调研会上,湖北省领导提出“三化”原则: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

“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

“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

三项原则的核心逻辑,直指国有资产盘活。在土地出让金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湖北的改革,正是为破解这一困局而生的系统性方案。

改革方法论可概括为“四能原则”: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这套组合拳的落地效果,在武汉洪山区得到生动验证。

以洪山人工智能大厦为例,这栋六年前入驻率不足30%的工业楼宇,经洪山科投集团改造后,2023年入驻率飙升至90%。更关键的是,该集团以上市公司标准对该资产进行证券化,通过发行CMBS产品在上交所融资3亿元,融资期限、额度与利率均优于传统抵押贷款模式。

这种“资产变股权、变现金、变融资工具”的运作模式,正在湖北国资系统全面铺开:

  • 武汉公交集团将线路票款收益权证券化,发行6亿元资产支持票据
  • 湖北联投通过探矿权质押获得18亿元银行授信,将矿业权价值放大5-10倍
  • 长江联合置地将滞销豪宅改造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为资产证券化创造现金流

据湖北省国资委披露,全省清查出的国有三资规模达21.5万亿元。这轮改革不仅涉及土地、矿产等传统资源,更将数据、能源等新型要素纳入盘活范围。以洪山人工智能大厦为例,其证券化后年产值达15亿元,税收贡献8000万元,带动园区整体入驻率提升至85%。

资产证券化的魔力在于将未来现金流折现:当传统销售模式受阻时,通过租金收益权打包上市,可提前回收资金。这种“寅吃卯粮”的金融工具,在楼市低迷期展现出独特优势。以长投保利·汉口印项目为例,该豪宅小区将300套现房改造为1117间保障性租赁住房,虽引发业主维权,但从财政视角看,却为资产证券化创造了必要条件。

地方财政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全国300城卖地收入从2021年的6.5万亿元骤降至4.8万亿元,降幅超25%。当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债务到期压力如山倒逼,湖北的改革试验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这场改革与湖南两年前出台的《国有“三资”清查处置方案》形成跨省呼应。两个中部大省不约而同选择资产证券化作为突破口,揭示出地方财政转型的深层逻辑:在传统融资渠道收紧的背景下,盘活存量资产已成为化解债务风险的必由之路。

从工业大厦到豪宅项目,湖北的改革实践表明,国有资产盘活不是简单的资产优化,而是关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生死之战。当“三化”原则与“四能方法论”形成合力,沉睡的国有资产正被唤醒为化债利器,为中部省份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转型路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