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名28岁的女幼师小林(化名)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患病经历,引发广泛关注。她含泪自述,早在确诊前就已出现持续低烧、淋巴结肿大等异常症状,但因工作繁忙且缺乏健康意识,始终未及时就医检查,最终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据小林回忆,过去一年里她曾多次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低烧,体温常在37.5℃左右波动,同时伴有夜间盗汗、乏力等症状。起初她以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烧药后症状暂时缓解,但反复发作的病情让她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最明显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按压时有疼痛感。”小林表示,她曾在网上搜索相关症状,看到“艾滋病初期表现”的科普文章后也曾产生过怀疑,但因害怕面对结果,始终不敢去医院检测。“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能勇敢一点,或许结果会完全不同。”
今年3月,小林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被发现HIV抗体初筛阳性,随后经疾控中心复核确诊。拿到报告的那一刻,她当场崩溃大哭。“我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明明自己平时很注意卫生,也没有过混乱的私生活。”
经过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的耐心沟通,小林逐渐冷静下来。她回忆起三年前曾与一名网友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但当时并未意识到潜在风险。“如果早知道一次疏忽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一定会做好防护措施。”
杭州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主任李医生表示,艾滋病感染初期确实可能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持续低烧、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他强调:“有过高危行为的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HIV检测。”
李医生同时指出,我国目前对艾滋病感染者实行“发现即治疗”的政策,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患者可以长期保持健康状态,预期寿命与常人无异。“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小林的经历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同情的同时,也指出“羞耻心”不应成为阻碍检测的障碍。“身体是自己的,有异常就该及时检查,拖到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一位网友评论道。
也有医学专业人士提醒,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接触不会感染。公众应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歧视,同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高危行为。
小林的故事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健康无小事,任何身体异常都值得重视。面对疾病,逃避和侥幸心理只会让问题恶化,及时检测、科学治疗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