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11月8日,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笼罩在悲伤中。
这座曾在1950年代处决过2000余名进步人士的刑场,正举行第35届白色恐怖秋祭。
当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步入会场时,人群中响起此起彼伏的快门声。
这是国民党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统派追思活动。
可没人料到此举会在24小时内引爆全台舆论!

蔡正元的“投降党”论
主祭台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
主办方台湾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成员多为当年受害者家属,他们捧着泛黄的遗照,轻声呼唤着“爸爸”“妈妈”。
郑丽文的致辞打破了现场的沉寂。
“戒严时期的伤痕属于全体台湾人民,不是政党斗争的工具。
我们该做的是和解,不是往伤口上撒盐。”

她特别提到民进党将“二二八”事件歪曲为“台独起点”的行径,以台籍共产党员陈明忠为例—这位老人少年时参加“二七部队”反抗国民党独裁,晚年却始终呼吁两岸统一。
“这样的人,是民族的脊梁,不是所谓的‘颠覆者’。”
就在郑丽文发言的同时,台北市议员蔡正元的脸书账号弹出新动态。
这位以言辞犀利著称的国民党资深政客,此前已虚构国民党特工在大陆“被关水牢、拔指甲”的情节暗指秋祭对象。
此刻他火力全开:“郑丽文祭拜要颠覆‘国民政府’的人,这是颠倒国民党历史定位!中国国民党以后改名为‘中国国民投降党’,才更名副其实。”

配图中,他将郑丽文的照片与“蔡孝乾叛变”的旧报纸并列,刻意制造视觉冲击。
蔡正元的攻击并非偶然。
作为国民党内保守势力代表,他长期主张“反共保台”路线。
2025年4月,他因涉国民党“党产”出售案遭法院裁定戴电子脚镣,尽管声称是“民进党陷害”,但此事已严重损害其政治形象。
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对大陆政策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2024年6月,他曾因驻法大使卢沙野提及“驱逐台湾政权”而大发雷霆。
认为此举会“助长台独”,却忽视卢大使完整发言中“和平统一”的核心立场。

这种选择性解读,与其说是维护国民党利益,不如说是借“反共”标签巩固个人政治资本。
蔡正元的言论看似激烈,实则漏洞百出。
他反复提及的“蔡孝乾”,正是1950年被捕后供出1800余名中共党员的叛徒,直接导致吴石、朱枫等烈士牺牲。
但他刻意混淆“叛徒”与“烈士”的界限,将所有白色恐怖受难者污名化为“颠覆分子”。
事实上,根据台湾政治受难人互助会统计,1949-1954年间,仅马场町刑场就处决了2128人,其中70%以上是追求民族统一的进步人士,包括教师、学生、工人等普通民众。
郑丽文在活动后多次澄清:“秋祭主祭对象是所有政治受难者,不包含所谓情治人员。”

主办方也连夜发表声明,强调“从未以吴石等人作为主要祭悼对象”。
但蔡正元对此充耳不闻,继续在社交媒体上宣称“郑丽文配合统战”。
这种无视事实的偏执,连蓝营支持者都看不下去—其脸书评论区被“太刻薄”“制造仇恨”的留言刷屏。
有网友翻出他过去借郑丽文打击党内对手的旧账:“需要时把人家当垫背,不爽就背后捅刀,这才是真的双标。”
蔡正元的攻击暴露了国民党内的路线之争。

蓝营分裂与民意转向
新北市长侯友宜委婉表态“遵守法规,符合社会期待”,台北市长蒋万安则强调“纪念捍卫台湾的前辈”,两人的谨慎措辞被绿媒解读为“蓝营内部出现裂痕”。
相比之下,国民党前民意代表邱毅的支持更为直接:“郑丽文出席秋祭,和连战2005年的破冰之旅一脉相承,都是要化解两岸敌意。”
他特别提到,连战当年曾邀请中共地下党员陈明忠到国民党中常会演讲,此举正是向大陆伸出和平橄榄枝。

侯友谊
民间舆论则呈现一边倒趋势。
尽管台“陆委会”声称“献花者多为大陆民众”,但台湾青年的留言墙却写满“致敬英雄”“愿两岸不再分裂”。
2025年民调显示,72%的台湾民众认为“和解有利民生”,这与蔡正元坚持的“对抗思维”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风波的核心,是国民党对自身历史定位的迷茫。
从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遗训,到《国统纲领》确立的统一目标,国民党的根始终深植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然而近年来,党内部分势力为迎合“隐性台独”倾向,刻意淡化统一立场,甚至主张“用新论述替代九二共识”。
这种摇摆直接导致年轻一代认同危机。
2025年数据显示,台湾18-30岁青年中,仅12%认同“自己是中国人”。
郑丽文的秋祭之行,正是对这种倾向的反抗。
她在致辞中特别提到国民党的历史责任:“我们不能让先烈的血白流,更不能让政党私利扭曲历史。”

这种表态得到统派团体的热烈响应。
反观蔡正元,其“投降党”的叫嚣,恰恰暴露了对时代潮流的恐惧。
郑丽文走进秋祭现场的那一步,成为两岸和解的重要印记。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结语
那些为统一牺牲的烈士,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中。
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所言:“越来越多的人追剧寻史、走近英烈,这增进了两岸同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勇毅和担当。”
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国民党必须做出选择:是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者,还是沦为分裂势力的陪葬品?
答案,就藏在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