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媒纷纷聚焦中美关系的最新动态,指出双方虽经历紧张博弈,但均已释放出缓和局势的积极信号,为可能的会晤铺平道路。据10月13日联合早报援引专家观点,中美经贸谈判仍具备较大的回旋空间,双方相互制约的现实成为谈判的重要背景。其中,中国将“稀土牌”作为关键威慑工具,新规的严厉程度令国际社会震惊,甚至超出了特朗普政府的预期。
中国此次推出的稀土新规,绝非简单的“亮牌”行为。10月9日落地的新规明确规定,不仅中国产的钐、镝等稀土原矿将受到严格管制,就连境外制造的产品中,只要中国稀土成分占比超过0.1%,出口前也必须获得中国的许可证。更为严厉的是,对于军事用户的出口申请,将直接不予批准;即便是14纳米以下芯片的生产用料,也需逐案审核。这一系列举措,无疑牢牢掌握了稀土产业链的命门。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对于美国的隐形战机、高端芯片等关键领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此次的稀土新规,无疑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中方随即表态,强调并非要禁止稀土出口,合规企业仍可放心经营。这一态度转变,既展示了中方的筹码,又避免了将路堵死,为谈判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展现出了缓和的意愿。特朗普政府深知,选票和经济是其两大软肋,而中国手中的订单恰好能解其燃眉之急。以大豆为例,美国大豆协会会长曾公开表示,贸易战已让农民陷入金融危机。毕竟,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主要买家,一旦恢复采购,将直接提振特朗普在农业州的支持率。
波音公司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此前,中国订单能占波音全球交付量的20%以上,但近年来这一比例已跌至5%以下。四年间仅交付40架飞机,生产线几乎闲置。若能借会晤之机谈回飞机订单,波音股价和制造业就业数据都将得到显著改善,特朗普的政治压力也将随之减轻。
特朗普政府的小算盘早已昭然若揭。此前,他威胁加征100%关税,但晚上便松口表示,只要中国撤销稀土新规,便可作罢。这种“见风使舵”的做法,无疑暴露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事实上,中美“互相攥着对方小辫子”的局面早已有之。2025年4月,美国加征145%关税,导致价值6000亿美元的贸易几乎停摆。然而,这一举措并未解决美国的逆差问题,反而使其从2018年的9500多亿美元涨至2024年的1.2万亿美元。90%的关税成本最终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和企业。
中国方面同样面临压力,芯片领域曾一度被卡脖子。但反过来,美国的农产品、能源等也需依赖中国市场消化。布鲁金斯学会曾指出,与中国打贸易战,美国实际上处于弱势。毕竟,从1979年到202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00多倍,2024年仍维持在6880亿美元的高位,双向投资超过2600亿美元。美国对华出口在2022年便提供了93万个就业岗位,这种深度绑定关系岂是说断就能断的?
更有意思的是,此前的摩擦早已证明对抗没有好结果。自2018年起,美国连续7年加征关税,不仅未解决逆差问题,反而引发了国内企业的强烈不满。而中国则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中芯国际从2018年的33.6亿美元营收增长至2024年的80多亿美元,甚至超越了联电和格芯。在AI大模型领域,中国也能以美国零头的成本实现同级性能。
尽管如此,中国并不愿一直耗下去。稀土管制特意强调“无损国家安全就给许可”,便是为了避免将产业链逼到绝路。而美国方面也深知,64%的美国人不赞成关税政策,53%的人认为经济在恶化。再硬扛下去,选票池都将干涸。
因此,现在释放缓和信号并非偶然。中国亮完稀土筹码后又给台阶下,是为了稳住产业链、保住合作基本盘;而特朗普急着要会晤,无非是想要订单、拉选票、救经济。双方都清楚,真闹僵了就是双输的局面。
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将关税从145%降至30%后,美股三大股指立马大涨,这便是市场反应最真实的投票。毕竟,谁都不想跟钱过不去。在互相卡着脖子的同时,双方也得互相给个下台阶的机会,这便是外媒分析里最实在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