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某村因成立治安队并要求外来人员缴纳路灯费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据当地村民及外来人员反映,该村近期以加强治安管理为由,组织成立了治安巡逻队,并规定外来居住人员需按月缴纳一定金额的路灯使用费,此举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事件背景:村级治安管理升级
据了解,该村近年来因流动人口增多,治安问题逐渐凸显。为改善村内安全环境,村委会决定组建治安巡逻队,由村民自愿报名参与,负责夜间巡逻、矛盾调解等工作。村委会表示,此举旨在提升村民安全感,维护村庄和谐稳定。
争议焦点:路灯费收取合理性
然而,治安队成立后,村委会同步推出了一项新规:外来居住人员(包括租户、临时务工人员等)需按月缴纳路灯使用费,费用标准为每户每月20元。村委会解释称,路灯电费及维护成本由村集体承担,外来人员作为实际使用者,理应分担部分费用。
但这一规定引发了外来人员的不满。多位租户表示,他们已按期缴纳房租及水电费,路灯作为公共设施,费用应由村集体或全体村民共同承担,而非单独向外来人员收取。有租户质疑:“我们交的钱去了哪里?收费是否有依据?”
法律视角:费用收取需合规
针对此事,法律专家指出,村级组织在收取费用时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物业管理条例》,村集体收取费用需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明确收费项目、标准及用途。若未履行法定程序,或费用用途不明确,可能涉及违规收费。
目前,当地镇政府已介入调查,要求村委会暂停收费行为,并核查收费依据及资金去向。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督促村委会依法依规处理此事,保障外来人员合法权益。
社会反响:关注村级治理透明度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对村级治理透明度的讨论。有网友认为,村级组织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应注重程序合法性及群众参与度,避免“一刀切”式收费引发矛盾。也有专家建议,可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定期公示费用收支情况,增强村民及外来人员的信任感。
截至目前,该村治安队仍在运行,但路灯费收取已暂停。事件后续发展,本网将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