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大模型浪潮下:数字人行业加速洗牌与未来趋势分析

时间:2025-10-30 15:03:02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界面新闻

记者 | 佘晓晨 编辑 | 文姝琪

2021年,以“柳夜熙”为代表的数字人横空出世,迅速成为直播、广告、影视短剧等领域的焦点,数字人行业一度站上风口。然而,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爆发,市场讨论的焦点逐渐转向AI智能体、AI助手等概念,数字人公司数量锐减,行业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

大模型爆发:技术赋能与现实挑战并存

理论上,大模型的崛起为3D数字人提供了更强的对话能力,有望推动其商业化落地。但现实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市场上的数字人公司数量持续减少,核心原因在于多数企业缺乏AI技术支撑。尤其在3D数字人领域,大模型对企业的技术门槛要求更高,导致行业分化加剧。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2D数字人市场占比达70.1%,而3D数字人仅占29.9%。技术迭代速度慢、GPU成本高、服务不稳定等问题,成为制约3D数字人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一位LED显示屏厂商CEO透露,行业头部企业产品优秀,但整体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实现7×24小时无差错服务。

淘汰赛背后:技术、数据与人才的瓶颈

作为早期入局的3D数字人企业,魔珐科技创始人兼CEO柴金祥教授指出,许多公司被淘汰的原因在于“大脑与身体不匹配”——大模型提供了强大的语言能力,但数字人的身体交互能力却未能同步升级。他强调,未来3D数字人的发展需要高质量数据积累、稀缺人才储备以及强大的美术能力,但目前行业在数据和人才层面均存在瓶颈。

例如,3D动作与环境交互数据稀缺,多数企业缺乏数据采集能力;同时,3D内容创作与AI研发人才长期割裂,整合难度大。这些挑战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洗牌速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平台化趋势:技术升级与成本降低的双重驱动

大模型的爆发加速了数字人行业的平台化转型。IDC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经理程荫在报告中指出,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推动了数字人技术架构升级:头部厂商通过语义和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新一代技术栈,多模态能力突破(如表情生成、动作捕捉)显著提升了数字人的交互与决策能力。此外,AI普及降低了终端设备部署数字人的成本,为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

魔珐科技近期上线了具身智能3D数字人开放平台,开发者可在3分钟内完成数字人接入,目前已应用于客服、培训、导购等场景。柴金祥认为,随着智能化升级,AI已具备写文章、编程序甚至决策能力,但缺乏“身体”。3D数字人的未来市场将聚焦白领角色,而开放平台有望成为基础设施。

行业分化:资本涌入与监管收紧并存

今年8月,影眸科技完成数千万美金融资,宣布将在3D生成平台中上线百亿参数级新模型;百度则发布数字人技术nova,同样瞄准平台化方向。资本的涌入进一步验证了行业潜力,但商业化路径仍充满挑战。

以罗永浩数字人直播为例,其26分钟GMV超过真人带货1小时,但自2024年起,多平台已发布规则加强监管,数字人主播并未如预期般普及。这表明,数字人的商业模式不仅需技术突破,还需平衡伦理边界。

未来展望:开放平台降低门槛,但方向未定

尽管开放平台的出现降低了数字人制作门槛,但其在AI时代的作用仍需探索。柴金祥预测,3D数字人将扮演白领角色,而平台化发展将成为行业趋势。然而,如何在大模型浪潮中找准定位,仍是所有参与者需要回答的核心命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