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人形机器人规模交付瓶颈与突破:2025年成关键转折点

时间:2025-11-11 03:03:21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11月8日讯(记者 黄心怡)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一场关于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深度探讨引发行业关注。来自宇树科技、优必选、商汤科技等企业的多位专家,围绕具身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展开分享,共同剖析人形机器人从展厅走向工厂、迈向家庭场景的产业化路径。

记者了解到,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转折点。当前,人形机器人已在表演、交互、展厅导览等场景形成初步应用,但在工厂环境实现全自主作业仍面临技术瓶颈,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仍有差距。若未来要进一步走入家庭场景,则还需应对标准规范、安全性、用户隐私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

整体而言,机器人产业正从基础的本体制造,向更细分、更高难度的领域深入探索。未来产业将持续向上游延伸,朝着更精细化、技术密集度更高的方向发展,最终构建起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2025年:人形机器人落地关键年

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明确指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核心窗口期。对于行业特别是优必选而言,必须找到具备可复制性和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工业场景被视为率先突破领域,机器人需实现全自主作业;商业场景今年已出现导览、4S店讲解等应用,明年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将在这些场景实现更广泛部署。

“在工业场景中,2-3年后机器人将能泛化至更复杂操作;商业场景如酒店服务员等涉及人机交互的场景,预计需要3-5年实现突破;而家庭场景因涉及标准与安全问题,具备作业能力的人形机器人至少需要8-10年发展周期。”焦继超分析称。


微亿智造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潘正颐从制造业视角指出,当前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过度自动化导致刚性生产难以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需求,过度依赖人工则造成效率瓶颈与质量波动。具身智能技术与工业机器人的深度融合,通过机器人调试智能化、多工序柔性切换等手段,将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晓刚则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规模落地主要聚焦于提供情绪价值,如表演、交互、展厅讲解等场景。未来三年,工业场景与物流分拣等标准化领域有望率先实现突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无人物流车正迎来普及契机,但如何精准识别处理数千SKU库存单位,对机器视觉感知与认知决策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规模交付: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

帕西尼感知科技创始人兼CEO许晋诚看好近端小型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前景,指出其在娱乐、教育领域已具备大量应用基础,进入工厂场景预计需五年时间。擎朗创始人兼CEO李通则强调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出海机遇,认为AI时代下中国制造优势与场景优势正转化为国际竞争力,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窗口期。


然而,规模交付仍面临多重挑战。一目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智强指出,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构建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控制系统,其中感知能力尤为关键。尽管中国企业在新兴领域如视触觉传感器方面机遇巨大,但参数性能与量产能力仍需提升,目前能实现10万、百万量级量产的企业依然稀缺。

在李智强看来,现阶段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交付仍存在瓶颈,离真正的产业化仍有一段距离。“工业领域动作不复杂,但重复性操作比较多,对精度要求比较高,很多传统的工业臂就已经可以搞定了。这样的一些场景并非人形机器人最合适的场景。一目科技更多地在探索非重复性的、非标准化的,需要精细化操作的场景。”

对于产业趋势,李智强表示,机器人产业正从本体往更细,更难的方向上探索。“今年的趋势是手的自由度越来越高、越来越灵活。未来将继续往上游发展,走向更精细化,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最终形成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潘正颐强调,在硬件层面需整合上下游生态资源,实现不同场景下机器人的灵活适配;在软件层面需通过算法数据沉淀人类工艺经验,推动机器人从“执行工具”向“智能伙伴”跨越。乐聚智能董事长冷晓琨则预测,2025年工业领域有望出现采购交付量过万的企业,但真正作为产品进入家庭可能需十年以上,涉及的标准、安全、隐私等问题远比技术难题复杂。


技术路线之争:世界模型更被看好

当前,世界模型与VLA模型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两大技术路线。李智强认为,中短期内VLA模型将作为补充存在,长远来看大概率会走向世界模型,但其发展依赖于海量数据训练。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则更青睐基于视频生成的世界模型,指出当前VLA+RL模型在泛化能力上存在不足。

不过,世界模型同样面临挑战。王兴兴坦言,中小型机器人公司难以支撑视频生成模型所需的庞大算力,目前只有大型AI公司和互联网企业具备资源优势,更有可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这场技术路线之争,或将深刻影响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格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