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网易科技
作者|栎行
编辑|定西
11月13日晚,京东集团正式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京东本季度实现营收29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主要得益于服务收入及外卖等新业务的强劲增长。然而,在营收回暖的同时,净利润却同比下滑55%至53亿元,显示出盈利压力持续存在。
制图:网易科技
从分部数据来看,零售业务仍是京东的核心支柱,三季度收入约2543亿元,同比增长9.8%,稳居公司最大营收来源。与此同时,外卖、酒旅、七鲜等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4%,成为公司增长的新引擎。其中,外卖业务表现尤为突出,第三季度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高频场景为京东带来了显著的流量红利。
然而,新业务的快速增长并未转化为实际利润。摩根士丹利报告指出,2025年京东即时零售业务预计亏损340亿元,单均亏损约9元,反映出成本负担较重且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此外,京东在商户端的市场份额从二季度的11%下降至三季度的8%,商家免佣政策虽提升了用户量,但整体收入仍未突破瓶颈。
京东的新业务扩张并非首次遭遇挑战。过去几年,京喜拼拼、直播电商等项目均经历了从高调启动到逐渐停滞的过程。市场对当前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的长期前景仍持谨慎态度。不过,有消息人士向网易科技证实,外卖业务在内部优先级依然很高,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高频场景拉动主站用户增长。刘强东也曾公开表示,外卖用户中有40%会同时购买京东主站商品,带动了零售平台的日活跃用户增长。
在拓展新业务的同时,京东的核心零售业务仍保持稳定增长。第三季度,京东零售业务实现收入2506亿元,同比增长11.4%,经营利润148亿元,经营利润率提升至5.9%,显示出较强的盈利韧性。细分品类中,日百品类收入同比增长18.8%,商超品类连续7个季度双位数增长,服装鞋帽品类增速达行业8倍,成为核心增长引擎;而带电品类受以旧换新高基数影响增速放缓。
在用户增长与运营效率方面,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于10月突破7亿里程碑。AI选品推动转化率提升18%,定价系统实现销量与利润的动态平衡。然而,京东的自营模式也带来了较高的履约成本。第三季度其履约成本占比维持在6.2%,与上季度持平,但与拼多多3%的履约成本相比仍居高不下。
更大的挑战来自政策环境的变化。8月,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配额开始受限,9月30日,发改委公告已会同财政部下达今年第四批69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资金,至此全年3000亿元中央资金已全部下达。这意味着持续近两年的消费刺激计划暂告一段落。过去两年,京东受益于该政策,在家电、数码产品等领域实现显著增长。但随着补贴政策退潮,摩根士丹利预测,京东家电及3C产品收入增速将放缓至个位数,消费需求呈现疲软状态。
京东的财报揭示了一个正在转型中的电商巨头:在疫情后复苏的背景下,增长势头逐渐回暖,但随着“双11”补贴投入同比增加25%,叠加新业务持续投入,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营业利润率低于预期。公司在增长投入与盈利平衡之间仍处于“两难”境地。
从长期来看,京东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既维持零售主业的盈利,又能在新业务中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外卖、酒旅等高毛利业务尚未盈利的情况下,能否打破成本与增长之间的张力,将决定其未来走向。
对于投资者而言,京东的下一个目标将不再是增量市场的争夺,而是如何让现有业务在“成熟期”中迎来新的利润增长。在成本控制与增长动力之间建立新的平衡,将成为影响市场对其估值判断的关键。